武术理论
2018-03-12 17:40 来源:武术 理论 概念 发展
46756
分享到

 

 

第一章

 

武术概述

 

中华武术,

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经过不断的创新、

提炼

和发展,

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拳械套路和对抗运动形式,

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

目。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

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一节

 

 

 

武术的概念

 

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

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

武术这一概念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

“搏击”

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

,汉代称为“武艺”

,并延用到明末。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

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的“堰闭武术,阐扬义令”

,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技术,一般

称为“技击”和“武艺”

。民国初期称“国术”

“功夫”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

。随

着社会的发展、

变迁和进步,

冷兵器逐渐消亡,

专用武术器械的产生和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

武术竞赛规则的规定,

武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其内容、

形式和训练手段等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

这就需要对武术进行科学的

定义。

 

1988

2

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

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武术被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

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从而使武术有了比较完整、

准确、科学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武术的以下特点:

 

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内容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技术,

它在古代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现代武术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武术是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将零乱的攻防技术

不断综合整理、

发展,

并用套路形式提炼出来的技术体系。

它的技击性是沟通原始狩猎技术、

古代军事技术和现代武术运动技术的内在联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属

性。因此,武术的概念必须反映其本质属性—

—技击性及其技术范畴,如徒手的踢、打、摔、

拿和器械的劈、砍、扎、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法。

 

二、武术的运动形式是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

 

武术的概念不仅要反映武术的本质属性,

而且要反映武术的运动形式。

武术在长期的发

展过程中形成了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两种基本运动形式,

它们平行存在,

相互补充。

对抗格

斗是武术攻防技术在双方直接对抗中的应用,

套路演练是武术攻防技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体

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抗性练习,可以提高攻防技术,具有强健体魄、防身

自卫价值;

通过套路练习,既能掌握一定的攻防技能,又能熟练地展示武术的艺术性,

具有

观赏审美价值。武术概念反映的运动形式既属于体育范畴,又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三、武术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概述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经过不断的创新、提炼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拳械套路和对抗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一节  武术的概念

 

   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在原始社会,武术这一概念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称为“武艺”,并延用到明末。“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的“堰闭武术,阐扬义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技术,一般称为“技击”和“武艺”。民国初期称“国术”、“功夫”。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进步,冷兵器逐渐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产生和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规定,武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内容、形式和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对武术进行科学的定义。

   1988年2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武术被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从而使武术有了比较完整、准确、科学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武术的以下特点:

 

   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内容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技术,它在古代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现代武术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武术是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将零乱的攻防技术不断综合整理、发展,并用套路形式提炼出来的技术体系。它的技击性是沟通原始狩猎技术、古代军事技术和现代武术运动技术的内在联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因此,武术的概念必须反映其本质属性——技击性及其技术范畴,如徒手的踢、打、摔、拿和器械的劈、砍、扎、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法。

 

   二、武术的运动形式是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

 

   武术的概念不仅要反映武术的本质属性,而且要反映武术的运动形式。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它们平行存在,相互补充。对抗格斗是武术攻防技术在双方直接对抗中的应用,套路演练是武术攻防技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体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抗性练习,可以提高攻防技术,具有强健体魄、防身自卫价值;通过套路练习,既能掌握一定的攻防技能,又能熟练地展示武术的艺术性,具有观赏审美价值。武术概念反映的运动形式既属于体育范畴,又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三、武术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思想的影响,自然地融会了中国传统的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美学、养生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性,又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智慧结晶。

 

第二节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是随着中国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成长壮大的。其形成与发展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一、武术萌生于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劳动和狩猎过程中,原始人不仅创制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同时又是武器),如石锤、石刀、石尖嘴凿、骨器、木棍等,而且在与禽兽的斗争中,人们学会了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以及运用石器、木棒进行劈、砍、刺等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击刺的技巧、攻防的姿势与动作,并产生了自觉运用这些技巧的观念。由此可见,武术最早是起源于生产劳动。武术不仅萌芽于人与兽斗,还源于人与人斗。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成为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这种战争促进了武术的产生。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武器随着战争的需要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新石器时期出现了多种石兵器,除石刀外,有石枪、石矛、石戈、石斧、石铲、石槌等,而且还发明了弓箭,这是武器的巨大进步。

 

   (二)攻防格斗技能得到了提高

 

   人们在战争中使用武器,同时积累了使用的经验,经过归纳和总结,便从实践中萌生了武术的技击技术。

 

   (三)萌生了武舞

 

   原始社会人们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进行战斗的演习和操练,以熟悉战斗的技击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产生了武舞。这种武舞不仅是武术技术的演练,而且还有武艺表演、宣扬武威的作用。

 

   (四)萌生了武术比赛

 

   在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中,有的部落以掷剑比赛的方式来确定部落首领,这是武术比赛的萌芽。

 

   二、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商、周时期,氏族公社解体,产生私有制,进入了奴隶社会。这一时期的武术不单是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还逐渐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青铜兵器的广泛使用及演进

 

   这一时期木器已被青铜器所代替,武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样化发展。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车战是西周时期战争的主要形式),不仅武器数量猛增,而且种类较多。比如:铜矛、铜戈、铜斧、铜戟、铜剑等武器大量使用。形成了包括远射、格斗、卫体等进攻性兵器与防护装备的完全组合。

 

   (二)攻防格斗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为了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按阵形队列进行武术操练,武术操练是当时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地促进了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二是把习练搏斗、角力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大大促进了徒手搏斗技术的发展;三是提倡、鼓励习射,习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武士的重要标志,极大地促进了射术的发展。

 

   (三)武舞开始分化

 

   武舞既有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娱乐作用,同时也有习武健身的实用性,而且武舞的动作组合是形成武术套路的基础。在原始社会,武舞与武术是结合为一体的。商、周时期,武舞开始分化,但是舞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发展,舞蹈的实用性仍然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有了对抗形式的比赛

 

   《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表明当时已有了以比赛形式出现的技击运动,并通过对抗方式用“执技论力”、“赢股肱”来决胜负,促使拳斗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周代的骑射活动普遍开展,而且有体制完备的竞赛活动。这种较武竞赛不但具有习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义,而且有丰富的娱乐性,是古代重要的文体活动。

 

   (五)武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周代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艺中均有丰富的武艺教育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武术在奴隶社会已开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在军事活动中,而且在其他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一)隋、唐、五代及其以前的武术

 

   隋、唐、五代及其以前的武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春秋战国属于封建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文化学术繁荣,战争频繁,并以步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尚武之风盛行,武术的形式、内容和功能等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演变。战争的发展促使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了丰富的武术文化。其主要表现是:武术不仅具有适应战争需要的实用性,而且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武术技艺向多样化发展,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

   (3)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和武术理论的形成。春秋战国时,人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把习武论剑看成是一种“内可活身,外可应变”的修养之道,体现了中华武术的伦理特色。此时出现了一批武术家,在总结武术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武术理论,如剑术理论等。武术理论的出现是中华武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重要标志。

   2.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向竞技方向发展并形成流派

   秦、汉、三国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的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使人民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这为武术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发展提供

了有利条件。其主要表现为:

   (1)武器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汉代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器逐渐代替了铜器,出现了许多适应战争需要的新武器,如刀、盾牌、长戟、戈、矛、殳、斧、大刀、狼牙棒等。武器的发展促进了使用武器的方法和技术的提高。

   (2)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竞技项目,如角抵、手搏、击剑等。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钺舞等舞练形式的项目。

   (3)创编了模拟动物或吸取动物动作特点并结合攻防方法的“猕猴舞”、“狗斗舞”、“马舞”、“醉舞”、“六禽戏”、“五禽戏”等。

   (4)攻防格斗技术和套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攻防格斗技术如“手搏”、“角抵”等,以剑为主体的长短兵器对打,如“剑对戟”、“剑对钺”等。套路技术有单练套路,如“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猕猴舞”、“狗斗舞”等,对练套路有“空手对刀”、“剑盾对双戟”、“空手夺枪”等。

   (5)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的形成。汉代,有关武艺理论著作大量出现。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就有199篇是武术著作,主要是论述射法、拳法和剑法的。由于汉代民间练武活动盛行,出现了许多武术家以及总结武术实践经验的理论著作,各有风格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6)汉代,刀、剑、角抵、相扑之术东传日本,这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对外交流的开始。

   3.隋唐五代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武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1)器械的发展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发展变化。在武器上“废长兴短”、“以铁代铜”,是器械发展的大转折。随着步骑战的发展,战场上较长的戟逐渐被淘汰,枪在战场上被广泛应用,剑被刀所代替,枪术、刀术、剑术在民间深受欢迎,广为传播。

   (2)实行武举制度,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凡有一技之长被选中的,授其奖励和相应的称号,如“猛殿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仅促进了练武活动,而且出现了专职教习武艺的人。

   (3)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唐代舞乐盛行,武术套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舞蹈中的姿势动作以及手、眼、身法、步等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武术套路的结构、布局和演练技巧。

 

   (二)两宋时期的武术

 

   两宋时期的武术较之隋、唐、五代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1. 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代战争频繁,仍把武举作为取士之法,明确规定了考试项目,并兴建武学,培养武艺高超的人才。

   2. 通过打擂比武,选拔军事人才,促进武艺的提高。

   3. 民间练武活动广泛开展,出现了不少武术家。

   4. 出现了武术组织——“社”,为习武者提供了切磋技艺的场所,为武术的交流、传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 套路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武术套路已发展到较为完善的阶段,不仅套路结构系统完整,而且套路形式多样,有拳术、棍术、对练套路,还有集体表演套路等。

   6. 武艺向多样化发展。如剑、刀、枪、棍、斧、戈、鞭、锏等兵器的武艺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外,还相继出现了七节鞭、九节鞭和十三节鞭等。 7. 系统地总结了练武经验,使武术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其代表作有《武经总要》、《武经七书》、《建炎系年要录》、《武林旧事》等。

 

   (三)明、清时期的武术

 

   明、清时期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广泛发展,武术体育化进程已完成,武术与传统文化交融,已基本形成了理论体系。

   1.套路技术和攻防格斗技术趋于完善

   明、清时期的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有大量的武术著作研究套路内在的结构规律与运动形式,对套路的结构、动作的衔接、位移路线、动作招式及其变化、运动方法、攻防技术和战术理论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和图解。

   2.武术体育化进程已经完成

   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功能与自卫防身功能一样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以习武健身为主旨的发展趋势拓宽了武术发展领域,标志着武术的体育性更强了。

   3.流派林立

   明代的武术家都“各有师承”,在传授武艺过程中互相吸收、借鉴、融合,逐步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特点的流派,著名的有少林、峨嵋、武当等。到了清代,流派又有了更大的发展。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标志着武术的繁荣,也标志着武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对武术进行了分类

   武术的流派繁多,为了便于区别,人们根据运动特点把武术分为“内家拳”与“外家拳”。如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划为内家拳,少林拳等多种拳术归于外家拳;有的按地域分为南派、北派;也有按山川分类的,如武当派、峨嵋派等拳派。

   5.武术内容向多样化发展

   明代拳种林立纷呈,各派拳术均有徒手与器械的练法。器械有长、短、软、双兵器等,人们把练武的主要内容统称为“十八般武艺”。清代,武术内容更是绚丽多彩,具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拳术与器械,比较流行的套路就有几百种之多。

   6.练武组织大量出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变化

   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活动非常活跃。出于斗争的需要,“社”、“馆”把练武活动作为组织、教育和训练群众的重要内容,使武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传授和发展。

   7.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整体观的武术理论形成

   明、清时期大量的武术著作问世,其中明代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练兵杂记》、《武编》、《江南经略》、《陈记》、《耕余剩记》、《持衡》、《武备志》等,清代有《手臂录》、《大棒说》、《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苌氏武技书》、《六合拳谱》、《太极拳谱》等。这些武术专著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历代积累的武术运动经验,研究了武术的运动形式、套路技术、攻防格斗技巧和战术理论,而且融摄了优秀传统文化,从人的整体出发,研究武术运动与人体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使武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争频繁,政局动荡,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武术组织广泛建立,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这一时期,上海有“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等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有“中华武术会”、“道德武术研究会”等10

多家武术会、社。其他大、中城市同样建立了一些武术会、社,各省、市、县也相继建立了不少国术馆。武术组织的广泛建立,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普及。

 

   (二)武术的体育化有了新的发展

 

   各拳种不仅注重强身健体的锻炼效果,而且相继举办武术运动会。

1923年4月,马良、唐豪等人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

   1929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首次把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

   1933年武术正式被列为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竞赛项目。

 

   (三)武术被正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一批较好的教材问世

 

   当时编写的教材有《国术概论》、《国术理论》、《华新武术》、《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少林武当考》、《练步拳》、《八极拳》、《太极拳》、《八卦拳图说》等,使武术有一定的进展。

 

   交通大学是我国开展武术运动最早的学校。该校(当时称南洋公学)在1915年把武术列入该校运动会项目,在1916年将武术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为了向世界宣传介绍武术,民国中期,精武体育会总部先后多次选派武术名手赴其海外

分会执教,传播武术。

   1929年秋,福建永春组成“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

   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南洋旅行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进行了65场武术表演。

   1936年,中国体育协会选派国术表演队为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进行了表演,并应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等地进行表演。

 

   五、社会主义时期武术的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武术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并已走向世界,武术科研形势喜人,武术技术的规范化和理论的科学化日趋完善。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确保武术工作的开展

 

   党和政府对武术工作非常重视和关怀,1949年10月政务院批准筹备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预备会上提出要开展武术运动。

   1950年全国体总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到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继承和推广工作。

   1955年,国家体委在运动司下设武术科,专门负责武术工作。之后,又将武术科升为武术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对武术的方针、政策,落实武术的普及、推广和组织竞赛等工作,并指导各地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

   1958年9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从组织上保证了武术工作的开展。为了加强武术科研工作的领导,

   1980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以后,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了武术馆或武术院,不少地、市、县成立了武术协会,基层的武术馆(校)和辅导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为了适应国内外武术发展的需要,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武术运动的普及、提高及向外推广工作起了规范指导作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促进武术活动群众化

   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武术步入了体育竞赛领域。

   1957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国家竞赛项目。

   1959年颁布的《武术竞赛规则》使武术竞赛走上了正规化。现在既有正规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全国武术交流大会、全国青少年“武术杯”比赛,也有赞助性的“武术之乡”武术比赛、民间武术馆(社)及各种形式的武术节、武术比赛等,还有国际性、区域性的武术锦标赛、邀请赛等等。此外,企、事业单位或基层的武术比赛也十分活跃。这些比赛有力地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群众性武术活动。

 

   (三)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武术科学化

   1.建立各种武术学术团体 

   为了适应武术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1987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成立。随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学会。各种类型的基层武术研究会、研究所也陆续建立,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科研的发展。

   2.举办多种多样的武术学术活动,促进了武术科学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联合举办了多次大型的

全国和国际学术活动,先后选编了《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论文选》、《武术科学探秘》、《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论文选编》等。同时,地方性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武术科学研究的领域和途径,对武术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哲学基础、生理机制、技术原理、养生思想等进行了多视角、多侧面的探讨,既有纵深发展的单学科研究,又有相关学科交叉融会的横向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实际应用研究,大大促进了武术的理论化和科学化。

   3.创办了一批武术刊物,出版了大量武术著作

   自1981年以来,先后创办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武》、《少林与太极》、《武魂》、《搏击》、《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这些刊物对武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经验交流、信息传播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出版了大量的武术教材和专著,如《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拳械录》、《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武术学概论》、《中国查拳》、《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散手》、《太极拳运动》、《全国武术训练教材》等等。这些武术著作的出版,是武术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四)重视武术教育,加速人才培养

   1.学校武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了重视。

   196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使用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把武术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1963年出版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材,把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教育部门,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加了武术内容的试点工作,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江西等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试点。

   30多年来,中、小学武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且从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成立了武术协会或武术学会,组织师生开展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比赛和学术研究,有效地促使了高校武术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武术教育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普通高校武术活动的开展。 

   建国初期,在体育院校(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1958年之后,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先后设立了武术系,其他体育院校(系)设立了武术专项选修课,从教学上加强了武术的比重,促进了武术教学、训练、科研工作和武术人才的培养教育。

   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使体育院校(系)的武术教学逐步走上了系统、规范的轨道,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专业人才。

   1978年以后,体育院校(系)的武术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体委组织编辑、出版了全国体育院校(系)通用教材《武术》

   1~4册,保证了武术教学的需要。各体育院校(系)除招收本科生外,还恢复了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使武术教育步入了现代科学文化领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门学科,这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武术优秀运动队的建立与发展 

   武术优秀运动队是我国武术技术最高层次的队伍,是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始建于60年代初期,8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武术运动发展的龙头。

   1954年在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组建了竞技指导科武术队,这是建国以来成立的第一支武术优秀运动队。

   1959年底至1960年初,山东、安徽、上海、辽宁等省、市率先组建了第一批武术优秀运动队。

   1978年以后,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成立了武术优秀运动队。目前,已建成了一批训练、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形成了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武术优秀运动队的“一条龙”训练体系。

 

第三节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

 

   一、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按攻守进退的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

运动按练习形式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一)单练

 

   单练包括拳术与器械。

   1.拳术

   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它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等。 

   (1)长拳 

   长拳是查拳、华拳、洪拳、炮拳、戳脚等拳术的总称。特点是: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分明,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动作灵活多变。 

   (2)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等。 

   (3)南拳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地拳术的总称。有广东南拳、福建南拳、广西南拳、浙江南拳、四川南拳等。特点是:手法多变,腿法较少,动作紧凑,刚健有力,伴有发声吐气助发力,步法四平八稳、落地生根,身法俯仰吞吐、靠崩闪转。 

   (4)形意拳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它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鼍、鸽、鹰、熊等动物的形象取法而组成的拳术。特点是:朴实简洁,动静分明,动作严谨,手脚和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 

   (5)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以摆扣步走转为主,以掌法变换为内容的拳术。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摆扣清晰,随走随变,纵横交错。 

   (6)通背拳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是流传在我国北方的主要拳种之一。它是以摔、拍、穿、劈、攒

5种基本掌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8法的运用,而变化出许多动作的拳术。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腰背发力,放长击远,甩膀抖腕,立抡成圆,吞吐虚胸,拧腰切髋,大开大合,击拍响亮,发劲冷弹脆快。 

   (7)劈挂拳 

   劈挂拳全称“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或“披挂拳”。是一种放长击远的拳术。特点是:长击为主,大开大合,双臂交劈,斜拦横击,吞吐含放,翻滚不息。 

   (8)翻子拳 

翻子拳是一种短小精悍、严密紧凑、方法脆快的拳术。特点是:往返连环,步疾手快,拳法紧密,闪摆取势,上下翻转,迅猛遒劲。

   (9)地躺拳 

地躺拳是一种以跌扑滚翻等地躺跌法为主要内容,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较大的拳术。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卧地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

   (10)象形拳 

象形拳是以攻防动作结合,模仿动物的特长和形态或模拟古代某些人物的搏斗、生活形象而编成的拳术。目前流传较广的有螳螂拳、猴拳、鹰爪拳、蛇拳、醉拳、武松脱铐拳等。特点是:象形取意,并体现武术的攻防动作。

   2.器械 

   器械的种类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4种。短器械主要有剑术、刀术、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枪术、棍术、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 

   (1)剑术 

   剑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尖、刃、脊、锋、护手、柄等部分组成。剑术主要是以刺、点、崩、撩、挂、截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构成套路。特点是:轻快洒脱,身法轻捷,刚柔相济,吞吐自如,富有韵律,矫健优美。

   (2)刀术 

   刀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刃、背、尖、护手盘和刀柄等部分构成。刀术是以缠头裹脑和劈、斩、撩、扎、挂、戳、刺等基本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剽悍。 

   (3)枪术

    枪是长器械的一种。由枪头、枪缨和枪杆组成。枪术是以拦、拿、扎为主,辅以崩、点、穿、挑、云、劈、舞花等枪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构成套路。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4)棍术 

   棍是长器械的一种。棍术是以劈、扫、戳、挑、撩等棍法和把法为主,并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套路。特点是:勇猛泼辣,两头使法,横打一片,气势磅礴。 

   (5)大刀 

   大刀是长器械的一种。以劈、砍等刀法为主,结合舞花等动作构成套路。特点是:劈刀递攥,大劈大砍,气势雄伟,动作泼辣。 

   (6)双刀 

   双刀是双器械的一种。以劈、斩、撩、绞等刀法,结合双手左右缠头、左右腕花、交互抡劈等变化构成的套路。特点是:刀法密集,贴身严谨,左右兼顾,边走边打。

   (7)双剑 

   双剑是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穿、挂、云、刺等剑法为主,结合身法、步法、双手交替运用的套路。特点是:身随剑动,步随身移,剑法、身法、步法三者合一,潇洒奔放,矫健优美。

   (8)双钩

   双钩是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勾、搂、锁、挂等方法组成套路。特点是:钩走浪势,身随钩走,钩随身活,身灵步轻,造型洒脱、多变。 

   (9)九节鞭 

   九节鞭是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缠、挂等软鞭鞭法组成套路。特点是:鞭走顺劲,抡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时硬时软(软时似绳索缠绕,硬时似铁棒抡转)。

   (10)三节棍

   三节棍是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劈、舞花等棍法构成套路。特点是:能长能短,软硬变幻,勇猛泼辣,势如破竹。

   

   (二)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

   1.徒手对练 

   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2.器械对练 

   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挂、截、格、挡等技击方法组成对练套路。主要

有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器械对练、单与双器械对练、单与软器械对练、双与软器械对练等。常见的有单(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3.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三)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

 

   二、格斗运动

 

   格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对抗性练习形式。目前开展较广泛的有散手和推手。 

   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比赛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比赛规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粘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第四节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仅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一)以攻防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

 

   无论是武术动作的本质内涵,还是演练时的精神意念,一般都具有攻防含义。从内容看,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内容。从技法看,有冲、撞、挤、靠、肘、挑、劈、砸等打法,有蹬、踹、弹、缠、挂、摆等踢法。这些动作有着不同的使用特点,但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各种器械又有一系列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方法。人们择取健身壮体的功能将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活动,根据需要对原始的攻防技术作了改进和发展,但仍保持了攻防的特点。这一特点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主要标志。

 

   (二)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不仅使武术得以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且表现出各流派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1.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整套技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主,但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动作原型相比有所变化,从而具有体育运动的意义:首先,它讲究动作衔接合顺和规格化,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次,它讲究动作结构、韵律、节奏的严谨、优美、舒展大方,并向表演的规范化发展,从而具有观赏价值。

   2.格斗 

   格斗是武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武术的攻防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了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并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可见,武术的格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不尽相同,具有体育运动的属性。

 

   (三)具有整体统一的运动观念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外合一,“内”指心、神、意等心理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合一”指内与外要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形神兼备。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从而体现“内外合一”和“形神兼备”的整体统一观。

 

   (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1.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应不同的对象 

   有适应竞技对抗性练习的散手和太极推手;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对练等。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练习。

   2.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 

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器械要求也不高,大都可以就地取材。

   3.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无论白天晚上,春夏秋冬,也无论时间长短都可以练习。

 

   二、武术的作用

 

   (一)增强身体素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不仅是形体锻炼,而且使人的身心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的许多功法都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因此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有很好的作用。

 

   (二)提高防卫能力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套路练习和格斗练习,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能够学会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的方法,掌握攻防格斗技术。若进行系统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就能够增长功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

 

   (三)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习练武术要勤学苦练,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和困难做斗争,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勤奋刻苦、果敢顽强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中国武术重礼仪,讲武德,通过练武习德,能培养尚武崇德、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观赏娱乐,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以其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套路结构和技术动作造型的艺术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无论是赛场上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对抗格斗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随机应变的技巧,还是演练套路所展示的形神兼备的技艺和刚柔起伏的韵味等,无不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内容丰富,理论博大精深,功夫艺无止境,人们在练武时可以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增进友谊。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教学活动等途径,武术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