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教师团队
2018-04-16 08:52 来源:教师司
32036
分享到

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教师团队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一喜讯在吉首大学的师生中口耳相传。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教师团队在3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获得教学成绩的集中体现。

30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形成了一支有活力、能吃苦、敢战斗、能奉献的团队。团队共有成员18人,年龄分布均匀,专业方向结构合理。团队长期坚持集体研讨和攻关,建立了良好的团结协作氛围和机制,坚持服务于民族地区体育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团队先后获得“湖南省民族体育先进集体”、“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芙蓉标兵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尤其是由团队成员组成的“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树立师德师风  奏响奉献之歌

坐得住书房、上得了课堂;进得去宿舍、打得开心房;理得清思路、做得好导航。多年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形成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的教学宗旨,奏响了一曲“德高为范”的奉献之歌。

团队负责人刘少英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同时还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白晋湘教授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荣誉称号。张天成教授获评为湖南省教学能手、吉首大学“十佳师德标兵”。朱晓红、文理中老师获评为湖南省共青团“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

刘少英教授被团队成员和学生们叫做“拼命三郎”。30多年来,她始终奋战在教学一线,在教学科研和训练指导中,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忙时,就带个小被子直接住在办公室。多年的劳累让她身体严重受损,先后查出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慢性肠炎和颈椎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1994年,刘少英被检查出患有子宫癌,短暂的痛苦之后,她告诉自己“只要不到动不了,绝不离开工作岗位”。她把事业与生命融为一体,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除了必要的休息她不会浪费一分一秒,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死神似乎也被这种忘我的精神征服了,病情没有再恶化。

2003年刘少英被评为“新世纪杰出女性人物”, 2004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被评为湖南省“三八”红旗手,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等荣誉称号。在《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学校体育》等国家媒体对其先进事迹作了专题报道。2016年她主持湖南省教学成果获得一等奖、《篮球》获湖南省精品课程。

“在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是110,当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是119,当孩子们需要咨询的时候就是114,在孩子们身体和心理健康遇到困扰的时候就是120。”当发现学生生病时,团队成员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学生身边。为了工作,年轻成员多是一直推迟婚期,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在这样的师风师德引领下,团队获批为国家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省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学科培训基地和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所在的体育学科也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

创新教学理念  文化滋养体育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着重实践轻文化的现象,据此,白晋湘教授、刘少英教授为主的团队提出了“体育文化人”教学理念。

何为“体育文化人”?白晋湘教授说:“体育文化人是体育和文化两者紧密结合的产物,他是具有多重特征与内涵的一种人群,又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人才,尤其在体育文化、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信仰的发展上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

团队围绕着“体育文化人”这一理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团队主要成员集体完成的《西部民族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2005年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成员参与的《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研究和实践》于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成员完成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课程化与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获得2016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实际的教学中,团队搭建多种“体育文化人”教学育人平台。为提高学生人文与综合知识,团队实施“读书修身工程”,举行“周末文化活动”,举办“团学月报”,建设“体育文化人”微信平台,创建“体育文化人创新论坛”“体育文化艺术表演团”“演讲比赛”“读书分享大赛”“辩论赛”“朗诵大赛”“师范技能大赛”等诸多内容。“体育文化人创新论坛”涉及体育研究、体育教育、艺术欣赏、美学、传统文化、社会学以及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内容,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实施“读书分享大赛”过程中,学生撰写了6000余篇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人文素养与综合修养都得到了提高。

学院处于民族地区,在教学资源上比不上大城市,于是,团队就在特色上下功夫,在课程设置上将舞龙舞狮、苗鼓、秋千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引进了课堂教学,且聘请了当地村寨原生态体育骨干参与教学。团队所有教授都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同时组织编写《民族体育文化学》《民族民间体育》《户外运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等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原创性的精品教材。

“体育文化人”理念的深入实践和深入研究换来了学生们不断的成长。学生获得了国家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获全国民族健身操大赛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散打锦标赛冠军1项,获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冠军14项,获全国“互联网+”竞赛铜奖1项,获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二等奖1项,连续4届获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

各级各类媒体对团队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和育人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报道。湖南日报在2016年12月刊发了《吉首大学:“体育文化人”之歌》,中国教育报在2017年1月头版刊发了《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培养特色体育人才——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纪实》,中国民族报在2017年3月刊发了《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特色体育人才》,光明日报在2017年9月刊发了《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立足地方放眼全国突出特色争创一流》等专题报道。这些报道在国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立足传统体育  科研服务山区

近年来团队怀着对武陵山区的深厚情感,依靠自身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攻关,有效地发挥了团队研究服务湘西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作用,为区域人才培养和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团队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省部级科研课题1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0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1项、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93项。团队承担或参与完成了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中,27项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全国高校该学科领域排第一。其中,标志性成果是白晋湘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与编目研究》、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志(少数民族部分)》,这两项研究首次深入系统完成了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整理和志书编订工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团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6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登,1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团队出版专著、教材53部,其中教育部全国高校规划教材1部。团队还先后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团队成员挖掘整理的民族传统项目“高脚竞速”被列为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2010年以来,团队连续承担了教育部“国培计划”和湖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初中体育项目,共培训全国中学体育骨干教师1600余人。团队还承担了武陵山片区内各县市的大量的运动训练指导、民族体育文化整理、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策划、运动健康指导等服务工作。这些都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传承和现代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团队还积极参与区域政府部门发展规划编制、政策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受湖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委托,周道平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主持制定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龙佩林教授等团队成员参与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总体规划》工作。张小林教授负责制定了《湘西州“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此外,团队成员还参与《凤凰古城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材料》的编制工作,为其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