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鞭功
单鞭功法,自苌乃周创立,经过历代高手的千锤百炼,虽只一式,但功法深奥,变幻莫测,是苌式武技理论拳法的总旨。此桩一站,形似古树盘根,稳如山岳,静则气沉丹田,阴阳交融,气血凝聚,而达天人合一,气聚则如一柱擎天,虽泰山压顶亦不可撼之。动则气发如弩离弓弦,虽坚石亦可洞穿。这一单式功桩,从初学者,乃至练功几十年的历代名家,都不曾间断练习与深研其打法技巧。单鞭功,是否能有如此神奇功力和效用?苌式第二代高足 “柴如桂,武功精奇,凡与人交手,必予先告用单鞭式,几合交手,终不能避也。”传说柴保镖路途,有盗尾随,行至一庙前,柴沉气下挫,单鞭功桩,伸拳照壁击穿一洞,盗随之逸去。苌式七代宗师高青莲,别名高老虎,其墓碑文上,记有这段事迹:“一童玩耍于道,一马车飞驰而来,童惊而不动,时路旁闪出一人,力抓车尾,单鞭功桩,沉气吐声,马车立停,问其名?曰:“高老虎也。”似这类趣闻轶事,历代传闻甚多,可见此功夫奥妙,哲运幽深,非同凡响。
单鞭站桩,为初学者入道之门,初练往往力不胜任,桩不能站稳持久,经过一段钻研苦练,得之其中诀窍,方能稳固下盘功底。其桩站定,先静心养气,意动,一身血气周流,而后导气摧形,以达脚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心合、心与神合、神与气合、气与身合,使之身体内外各部完整一气。“单鞭”步法为前脚横立,大足趾气宜往内勾,后脚竖立,后跟往外一拧,两膝相对,重心在后。手以四指卷握紧固大指掐对食指第三横纹处,《中气论》称曰:“土贯四德,五行团聚之法”。单鞭桩功站到精妙之处,尤如磐石之稳,人摧之不动,拉之不动,手制之不动的真实功夫。,
站桩虽为静态,实则外静内动,静中有动,这个静中之动是指意与气之动,意动,气沛周身,真元充足,由内达外,气聚血凝,而身坚如铁。
单鞭功的走桩,是在站桩的基础上,进行单式动作的训练,一左一右反复循环演练,虽只一式,论理精辟,功法奇巧,为苌式拳法之纲领,具有显著的苌式风格特点与技术特色,可以精、奇、绝、妙四字来概括单鞭功法之形象。
“单鞭”对头、身、手、足人体各部的训练,《中气论》中都有细微精妙的论点。
论头:
头象天兮卦属乾,侧正俯仰自天然,
少阴少阳皆从此,阴阳入扶非等闲。
论肩:
一肩高兮一肩低,高高低低不等齐;
低昂递换多变化,七膀十势亦出奇。
论手:,
两肩垂兮十指连,生克制化五行全,
敌吃横推看三至,当面直入是真传。
论足:
足履地兮势如山,点要平踏自天然。
锥有随跳与乱点,擎气多着在脚尖。
“单鞭”注重于功力和实践,它静如处子;稳如泰山,动似雷霆,疾如闪电,灵如猿猴,捷若狡兔。看是一招,实乃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奥妙自蕴其中。单鞭在打法实用中,对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至关重要,它在运势中要求做到:含胸沉气,气自丹田行于脊背,以肩摧肩,肩摧肘,肘摧手,一气呵成。拳发落点;“头如蜻蜒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腰如鸡鸣卷尾,脚似紫燕穿林”。一动全身俱动,无有不动之处,此只一招,此繁为简,化实为虚而虚实相间,以不变应万变。动势中,七分柔、三分刚,柔过气刚落点。
单鞭功,既能练气养身,又可用技击,即是拳法初级入学,又可深研拳法理论。虽是单鞭一式,亦能达到内外双修、形气合一的上乘之境。
技击
苌式武技既有养气、练气的健身的作用,又有运用于武术攻防的显著特点。它兼内外两家拳法之特色,既善长聚气养静,以静制动,又主张先发制人,击敌之虚,破敌重心。苌氏拳术、器械各个套路的训练,一势一招,不攻既守,势势讲究攻防实战。苌乃周先生所著的拳理,无论从阴阳、刚柔、运气、练形,统以攻防实践技法为宗旨。
先发制人的进攻术,苌式善用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打法技巧,临敌交手,突发进攻,出其不意而击之,形如灵猫捕鼠,闪展穿插、变化莫测,虚实并用。虚实着法的技巧变化,苌氏最为善长之特点,两手一虚一实,一先一后,虚手探门,实发击敌。虚进之法,即空亦实,虚虚实实,实中有虚,虚中藏实。这一虚实相同的攻敌法门,扰乱了敌人视线,使敌震惊,无从下手,进而乘隙入之。《中气论》“称此交手认路之法也,手一出,气着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走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下无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找其上,斜正曲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无备也。”之所谓制敌,贵在出势神速,闪进击虚,攻势连环,使敌防不胜防,处于被动而束手待毙
刚柔相济的技法,在苌式拳法中更为突出表现。无论从技击的先发制人或以静制动的后发先至的各种打法技巧,刚与柔是至关重要的。刚属阳,柔为阴,本是矛盾的产生,同时在不断的运动中相生相克,相互演变,而无始无终。《中气论》曰:“纯用刚法,则气捕满身,牵拉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刚气散不聚,无有归着,落点亦不坚硬。应刚而柔,则气聚不发,应柔而刚则气散不聚,皆不得相济之妙。”这一论点说明了刚与柔用之不当,将适得其反。我们从现实的散打运动中,可得以启发,两人交战对垒,双方刚劲相击,力大者胜,虽胜亦受其损伤,刚力相等,两败俱伤。纯柔无刚,用何力与敌相角,柔虽能化刚劲于无形,但不能破刚,在散打中形如以卵击石,自寻绝路。刚与柔必须顺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互为变化,刚柔相济。拳论中曰:“阳者为天象;阴者为地元,纯阴者不生,纯阳者不长”,“只有阴阳相扶相承,时阴而阳,阴下扶助,时阳而阴,阳扶助于阴,此阴阳之道也。”故善用刚柔者,如蜻蜓点水,一沾即定。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发气似炮之燃火,弩之离弦,徒然而至。
刚与柔在散打技击运动里,是顺应敌进攻变化而相互转换的,刚柔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中气论》曰:“盖落处尽处是气聚血凝止归之所,宜用刚法。而间阳间阴是气血流利,宜用柔法,刚柔得宜方能元气歉不实,涩滞不利之患”。苌式拳理中的刚柔相济论,点明了刚与柔在技击运动里的变化规律。这里所讲的柔,非软而无力,乃柔中运势,内含刚劲,虚中藏实。其打法中,穿插闪战,防守化拨,均以柔中行气、聚气为主,刚劲的表现是在柔的运化过程中,敌防守不及,柔随势突发为刚力,既所谓拳法中柔过气,刚落点之妙语。刚劲落放之外形,“则头如蜻蜒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腰如鸡鸣卷尾,脚似紫燕穿林。”这一形体运动,乃苌式武技独有的风格特点。
破敌重心,是苌式技击运动的又一重要技法。破坏敌方重心的技法乃主攻敌之下盘,抢夺对方立足中心方位,使敌重心失去,不能稳固根基,而失重栽跌。
破坏重心有三种攻敌手段,直进、侧进、斜进。直进者,快攻直取,势如猛虎,疾若闪电,脚踩钻敌之中门,双拳“老少相随”封敌门面,使敌防上而不及顾下,敌上方在双拳连进中迫于后抑,下盘中心被抢占而失去重心。倒进者,与敌交手之时,闪战迂回,进击敌侧身方位,敌直进,侧方空虚,我乘虚而入,上手化拨敌身臂,下腿进取敌脚后方,断其归路步到、身手俱到,整力侧击,敌处于被动而失重。斜进者,引敌出手,将敌手臂封滚拨化之侧外,一拳进击敌胸膜间,以肩对肩,胯与胯相对,用己之胯乘挤步之势,斜撞敌之胯部,冲击敌方侧部,将敌连根拔起而摔出。这一技法,是苌式“单鞭”最长用之诀窍。
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攻防术,也是苌式武技重要风格特点。两人交手对阵,心静神清,以逸待劳,以观其变。两手空空,只在要聚神静心,待敌先进,敌进我退,敌退我随,随敌变化,舍已从人,这种临敌不惧以借力打力,后发制敌技击打法,乃将帅之风范。这一上乘技法,唯有功力练到内外合一,心动气随,一动全身俱动,意到气至的高深功夫,才能做到“静如处子,动似江河”。散打技法的运用,与拳术套路训练有较大的区别,拳式的一势一招为拳路固定架式,无法适应散打中千般变化。苌式拳法与各家比之有它独到之处,它注重各个套路均以真功实练为目的,久而练之,使其各个攻防招式溶化于脑中,临敌运用,随敌变化,拳之无意,意无技,见空而入之,不思而得之,此乃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根本要诀。
苌式武技为河南传统武术的著名拳种,是中华武术的珍贵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将其发扬光大,让苌式武技这颗明珠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