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三大门派之峨眉武术
2018-07-06 09:17 来源:四川省体育局
347518
分享到

timg (1).jpg

峨眉武术发祥于四川峨眉山,得名于四川峨眉山,发展至今,有近三千余年的历史,门派众多,拳种成百上千,武功博大精深,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名词,也是整个西南地区武术的总称。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二字最早就见诸于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西周时代,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上山隐逸。据有关史料研究发现,峨眉山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在三十六洞天中,位列第七,被道教推崇为第七洞天。史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峨眉山”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魏志·释老记》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至今在峨眉山的“纯阳殿”早期就是道观“吕仙行祠”,现殿内保存的原有石碑文字,《峨眉县志》(199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记载:峨眉山道士,自晋代起,不居石洞,建观修住;唐代以后,很少炼丹服药,注重自身修持;宋代以后,有的道士由养生炼气而炼成内功;明代达到高峰,少数道士,内功高超,与拳技相结合,演变成峨眉派武术。道教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峨眉武术,习练峨眉武术的道士们,无不尊崇这些教育。其“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观念,对峨眉武术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家擅于导引术,即养生术,讲究炼丹、吐纳、服食,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达到“意”、“气”、“神”三合的境界,实现“天人合一”。这些道家内功的基础,后来发展称之为“气功”,逐渐融合在技击之中,成为武术内功。

2.jpg

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核心思想成为对僧道们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习武之僧人、道士,更以其作为“武德”来约束其行为,成为了峨眉武术品德与戒律。峨眉山的儒家,主要以楚狂陆通为代表。陆通字接舆,春秋时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据晋代·黄甫谧写的《高士传》记载:“接舆避楚王聘,夫妻入蜀,隐于峨眉,不知所终”。他结过茅庐的地方称为“歌凤台”,其遗迹现在神水阁旁。相传东汉蒲公施舍自己的私宅为佛教寺宇,并在山上首建寺庙二座,一座名叫普光殿,后扩建为光相寺,到了明改称永明华藏寺;另一座叫初殿,至今仍在骆峰岭上。据史书记载,魏晋时,佛教传入峨眉山,改观为寺,成为释家的普贤道场。相传南北朝时,西域宝掌和尚来峨眉山传教,曾结庐在天池峰下,其遗址现为千佛禅院(即洪椿坪)。唐宋以后,佛教兴旺,寺庙增多,规模扩大。明清鼎盛,全山上下大小寺庙最多时达170余座,峰峰有寺、岗岗有庵。讲究“性空”、“有为法“、“无为法”、“心性清净”的佛教思想文化是峨眉武术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僧人们习练的峨眉武术,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修炼方式,都体现“禅武一体”的特征。

峨眉武术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他包容了释、儒、道多种文化的内涵,峨眉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峨眉山佛教和道教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建佛寺始于魏晋,其中以魏晋僧肇所建的黑水寺为最早。到了唐宋时期,道教发展昌盛。僧人和道人在参禅静坐、念经拜佛之余,也经常习练拳脚、弄枪使棒,一则为强身健体,二则也为保寺护院。在练拳使棒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各创新路,因此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峨眉武术兼有佛家和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吸收了佛教禅修的静功,故而创造出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散打及气功结合在一起,之后又随着一些身怀绝技的武术异人到峨眉山修行、云游,将各自的武功与峨眉武术的特点溶为一体,取长补短、融合创新,构成了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盛于明清,弘于现代。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司徒玄空的武士为峨眉武术第一人。他创编了一套“峨眉通臂拳”,学徒甚多,因其常着白衣而被尊为“白猿祖师”。《中国武术史》(习云太著,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记作:“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四川武术大全》(1989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记为:“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出版的《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峨眉县志》(199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又载:“战国时期,白猿公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创峨眉通臂拳,猿公剑法传世”。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

1.jpg

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峨眉山。道士们通过长期修炼,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气功功法,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后佛门僧人将禅定之法与道家气功和民间狩猎技艺融为一体,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峨眉山僧门武术。据明人·方汝浩辑《禅真逸史》载:北朝东魏孝静帝年间(534-549年),被封“镇南将军”的武将林时茂(491-618年)晚年就到峨眉山中峰寺出家为僧修住,法名太空,号淡然,以号行,其武功精湛,留下了“斩虎救妇”的美谈。

南宋末年,峨眉山僧人白云禅师吸取佛、道两家及民间有关养生方面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出练功、丹药、导引按蹻等整套独特的方法,创立峨眉养生学派(有称为峨眉丹道医药养生学派或峨眉临济气功);其功夫既可养生保健,又可武功制敌,属于所谓“密部法门”,只是注意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主要有峨眉十二庄、峨眉天罡指穴法、三乘功法(周天搬运法、归一清静法)、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槃功)、玄门大小丹药、纽丝拳等;此门功法讲求由道入释,佛道合一,在道家为茅山上清派,在佛家属佛门五大宗派之一禅宗临济一脉,其影响非常深远。南宋时期,峨眉山还有个德源长老,因其武功高强而须毛纯白,人称“白眉道人”,故称其拳术为“白眉拳”,内容有大十字、小十字、三门八卦、九步推、十八摩桥功、猛虎出林等。德源长老还传下白眉棍,其棍术古拙朴实,注重实用,并集僧道武技之精华,结合自身经验,编撰成了《峨眉拳术》一书,是目前找到的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资料,峨眉武术开始自成体系。

3.jpg

明清时代,峨眉武术进入鼎盛发展时期。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在《荆川先生文集》卷二中载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歌颂峨眉真功:“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罕有。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是日茅堂秋气髙,霜薄风微静枯柳。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砂走。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舑舕含沙鬼戏人,髬髰磨牙贙捕兽。形人自诧我无形,或将跟絓示之肘。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汉京寻橦未趫捷,海国眩人空抖擞。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兴阑顾影却自惜,肯使天机俱泄漏?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全歌三十行,每行七言,记叙了峨眉拳从起式到收式表演全过程中的劲力、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侧面,是现今找到的比较全面颂扬峨眉武术的唯一专题诗篇。明代兵书《武备志》记载:“程真如,字冲斗,四川新都县人,曾在峨眉山普恩禅师门下学得峨眉枪法”。明代著名军事家程冲斗撰写的《耕余剩记》中就记述了“峨眉枪法”、“白眉棍法”等技艺。清代峨眉派传人吴殳著的《手臂录》和《无隐录》都有“峨眉枪法”、“评程真如峨眉枪法”、“峨眉枪法原序”、“峨眉枪擒纵录附卷”等的专论,内写:“西蜀峨嵋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并驾。……我有十八扎,十二倒手。攻守兼备,破诸武艺,……命之曰峨眉枪法”,“峨眉僻在西南,从学者鲜,……余深惜之,故作此录”。枪法中有治心、治身、宜动、宜静、攻守、审势、形势、戒谨、倒手、扎法、破诸器、身手法、总要等篇章,丰富了峨眉武术的理论。之后,峨眉武术不断发展,其拳种浩繁、流派甚多、高手辈出,成为了中国武术的重要一支。

据1983年四川省武术遗产挖掘整理组历时五年,走访了数以千计的老拳师,挖掘整理出了68个(包括一个其它拳种单套路)拳种和门派,搜集了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械套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

清初峨眉山白龙洞的湛然法师著的《峨眉拳谱》中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充分说明,当时峨眉武术内容极为丰富。据老一辈峨眉武术家理解和介绍,“叶”主要是指技击风格,“八叶”指峨眉武术八大主要门派,即僧、岳、赵、杜、洪、字、化、会;“花”主要是指从流行的地区类别,“五花”指从流行区域区分拳派,即黄陵派、点易派、青城派、铁佛派、青牛派。

峨眉武术除“五花八叶”分类外,行家们还有其它不同观点:一是认为今日之峨眉拳属四川南拳;二是峨眉武术应为“五龙、七技、八叶、二十四门”;三是应按技法内容、运动形式、技击特点和作用分为:峨眉高桩拳、峨眉矮桩拳、峨眉客架拳(又称峨眉少林)、峨眉法象拳(又称象形拳)、峨眉派兵杖(运动器械)、峨眉扣手法(即对练)、峨眉散手法(即抢手打法)和峨眉练功法等八类。

此外,还有清代已成形的青龙拳、盘龙拳、乌龙拳、火龙拳和龙形拳等五个峨眉武术龙形拳种,以及已经整理出的黑虎拳、白虎拳、虎爪拳、虎啸拳、弦虎拳等峨眉武术五虎拳。除此,唐末宋初的峨眉山绿鸭道人,根据鸭子在水中的动作,创编了十二套鸭形拳,分上中下三类;明嘉靖年间峨眉山碧云、静云二道长创的“八卦拳(八盘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峨眉山大坪寺僧创编“浪子燕青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山增摹仿青龙白鹤之势,创编“六乘拳”;清末,仙峰寺太空法师及徒神灯长老和紫芝洞清虚道长,合创“峨眉子午门武术”,因其太空法师修练在每天的子、午二时得名,除子午拳外,还有子午枪、子午刀、子午剑、子午棍等器械。峨眉剑仙派,简称峨眉剑派内功,又称峨眉二十四门泫门功夫,又是峨眉武术的一支,其代表人物据记载的是清道光年间的慧云真人(原名何恩久),该派功夫以道佛修生妙术为基础,集气功、拳术、器械、药物四位一体,功武结合,有“练功既练拳,练拳必带功”之说;还有自然门,该门武术以“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为其特点,因习练时“不讲着、不着相、以气为归、不失自然之本旨”,并无固定套路,而故名。有记载为峨眉武术怪杰徐矮师(徐侠客、徐始祖)首传“南北大侠”杜心五等,杜再传万籁声等。据传徐晚年归隐于峨眉山。

4.jpg

峨眉武术还有剑、枪、刀、戟、斧、钺、钩、叉、鞕、鐧、錘、抓、镋、棍、槊、棒、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峨眉器械除“十八般”外,还流传有:“峨眉刺、夜行刀、三节棍、虎头钩、月牙铲、流星锤、钩镰枪、哨子枪、峨眉短棍、乾坤圈、三板斧、铁尺、匕首、櫈、鈀”等奇兵异器。在众多器械中,峨眉剑术最早遐迩闻名,源远流长,民间有“峨眉剑客”之称。峨眉枪、峨眉棍也久负盛名。峨眉武术之刀术也较多,时有四川出“神刀”之说。

峨眉武术门派、拳种很多,其内容丰富,风格特点各异,但归结起来主要还是以“内外兼修、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为特点。正如,周潜川编撰《气功疗法峨眉十二庄释密》之天地庄合诀:“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如如不动,是真阴阳,宝斯不动,发用乃常。唯气与脉,不动动生,意动神到,开合降升。降则嘿嘿,升则嘶嘶,开合一如,结丹在兹。静如秋月,动若飙风,彬彬克敌,分寸之中。轻若鸿毛,重逾泰山,用中无形,体用一焉。大哉天地,十二庄首,默识心通,贵在勤苦”。表达的也是主张内外兼修的原则,讲究以静制动的姿态,注重以柔克刚的运用;修炼要求做到“神与气合”、“神与脉合”、“神与庄合”的外炼内修境界。

峨眉武术中“刚与柔、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高与低、轻与重”的对立与统一,是其拳艺的具体风格标志。

“刚与柔”在峨眉武术中尤为重要,练拳必须刚健有力,柔中寓刚,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刚指肌肉收放速度的外露,拳风的外象,要力达“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砂走”;柔指全身各主要关节活动面最大幅度的伸转或多轴运动,正如“百折连腰尽无骨”。刚与柔的相互变化与合理的使用,是演练好峨眉武术的一大劲力法则。

“快与慢”是峨眉武术中运动节奏的具体表现,快与慢要相互依托,互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数峨眉拳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时如木偶的轻柔细缓,快时如“去来星女掷灵梭,一撒通身皆是手”。这种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发、快慢相兼的技击原则,正是峨眉武术运动风格之表现。

“动与静”是“以静为动为奇”,“默然而处,亦动也”,故有“动极而求静,静极而生动,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讲究“动静无始”,这为峨眉武术的内在原理之一。动是人体科学地运动,这是峨眉武术的基本动态,在外表现在技击的踢、打、劈、摔、拿、刺、抢、砸等多种技法和身躯的拧转旋叠、吞吐浮沉、俯仰屈伸以及步法的腾挪闪展、进退变换;在内表现在气血的流畅、精神的聚敛、神思的敏捷、判断的准确、反应的及时。静是法之成势,即运动的准备与结束的姿态,是蓄劲待发、伺机攻击或防护的特殊形态,这类静定形态,带有强烈的攻防搏击意识,形成丰富多姿、优美自然的技艺造型,正如“跳上蒲团如木偶”。

“虚与实”是峨眉武术善用的一大风格。四川人体质轻灵,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实战时,常采用“避实击虚”,以巧制胜。攻击时要开之以虚,诱敌深入,伺机反攻;防守时要合之以实,使敌无暇可击。峨眉武术讲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无端,令人莫测。拳谱云:“实打实,讲蛮劲;虚打虚,空稀稀;实打虚,伤骨筋;虚打实,省气力”。因此,练拳较技,必明虚实,拳技方能更精进。

“高与低”是指动作结构上的变化要有高有低之变化。峨眉武术中有高桩与矮桩之分,有满手与短手之别,身段有挺展与含缩之异。拳谱云:“高打矮,长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脚招”。又云“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眉武术演练风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折叠、俯仰伸屈等变化。因此有“龙行虎步,鸡身猴形、五拳七掌、鹏尽凤腾”之说。

“轻与重”在峨眉武术中是以形喻势的又一风格体现。“强打似睛蜒点水”样的轻灵巧打,“弱打似猛虎扑食”样的沉重勇猛。击拳以气摧力,快而有力;发腿似野马飞蹄;掌指点穴似离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云;势沉如高山巨鼎;窜蹦似猿猴攀技;静沉似龙盘虎踞。故峨眉武术一招一势重如铁,一法一式轻如叶。轻为突出重,重为轻之根,轻重缓急,使演练的拳法更趋技艺之炉火纯青。

峨眉山市是全国武术之乡,峨眉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峨眉武术的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发展。从2005年开始大量收集、整理峨眉武术资料,并逐级将峨眉武术申报为峨眉山市级、乐山市级、四川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保护、传承。

峨眉山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峨眉武术文化发展的意见》(峨委发〔2008〕11号),成立了财政全额预算的股级事业单位——峨眉武术发展中心,作为峨眉武术发展的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建立了峨眉武术发展基金;2014年峨眉山市政府办又印发了《峨眉山市武术“六进”工作方案》(峨府办函〔2014〕2号),全面推进武术“六进”工作,先后在学校、农村、社区、军营、企业、机关、峨眉山佛学院等开展峨眉武术培训。

5.jpg

2010年4月,峨眉山佛教协会成立了峨眉武术联合总会,同年11月峨眉山市职业技术学校内成立了四川峨眉武术院;2012年又成立了由峨眉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中心主任的峨眉山市武术研究培训中心,整合峨眉武术资源,加大对海内外宣传推广峨眉武术,积极开展峨眉武术保护传承发展工作。

2002年9月峨眉山市政府举办了“少林、武当、峨眉三大门派武术精英赛”,重新提高了峨眉武术的对外影响力;香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2004年9月到峨眉“中秋论剑”,看了峨眉武术表演后,愧言:以前不了解峨眉武术,完全凭自己的想象描写峨眉派人物和技法,表示今后要对作品中有关峨眉派的不适当之处进行修改。峨眉山市政府相继在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高手云集,赛事上千人,整个活动主题突出、规格高、规模大、内容丰富、影响深远;2011年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星光影视园”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联合举办了《武林大会》——“峨眉论剑”的峨眉拳16强擂台赛,分五期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武林大会》栏目播出;2014年6月又在峨眉山市大佛禅院引进了一场由国家广电总局、昆尚传媒、青海卫视联合主办的高规格、高水平的“昆仑决世界极限格斗系列赛第五站—峨眉传奇”比赛。

峨眉山市政府每年都要组织队伍参加香港地区和国内重大武术比赛,先后还组织表演队伍到台湾、新加坡、土库曼斯坦等地区和国家进行交流宣传展示峨眉武术,并常年开展全民健身武术健身活动。峨眉武术也融合在旅游文化产业中开展武术演艺,其产业化发展也不断壮大,2010年12月峨眉山市政府组织“峨眉武术”参加在海口市举行的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和海南省政府主办的“2010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荣登《2010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榜;2011年8月12日获得四川省体育局批准的“四川省体育产业基地——峨眉武术产业基地”授牌;2012年12月25日以峨眉武术文化为主题的峨眉山(黄湾—川主)国际旅游度假区黄湾武术文化小镇建设正式破土动工。从2005年至2013年,峨眉山市连续9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的“全国武术之乡先进单位”表彰。2014年6月10日被四川省文化厅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四川省峨眉武术传习基地。通过政府、社会、民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峨眉武术将会进一步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弘扬。

新中国成立后,在峨眉山练武僧人和民间拳师不乏其人。

6.jpg

洗象池的妙钢老和尚,武举人出身,力大气壮,常用三百斤重的大香炉背米上山。同年代的蒲公庵妙彩老和尚也善武,能将二十八斤重的大火钳挥舞得呼呼生风。金顶的永庆和尚、永辉和尚武功也非常了得,永庆曾担任过国术教师,擅长轻功,有人见他从舍身崖跳下,又从卧云庵走上金顶来;永辉精通猴拳,曾得过金奖。洪椿坪的果索老和尚精通大练拳、小练拳、十字锤等峨眉僧门武术。初殿的昌勖法师也精于峨眉僧门拳和峨眉擒拿小手功夫。峨眉山下城区的罗蕴华(1908.4~1984.2,男,原名罗思贵,峨眉山市人)也擅长峨眉罗汉拳、峨眉大小七星拳、峨眉小宏拳、峨眉大宏拳、峨眉灵猴拳、独臂拳、六合拳、齐眉棍、梅花棍、峨眉七星刀、峨眉七星剑、清风剑等,弟子主要有杨烈洪、宋家银、江德忠(中国武术五段)、张世忠、丁元洪(中国武术六段)、杨德安、王学成、罗元洪、王大全、刘文华、唐光荣等。

7.jpg

峨眉山金顶高僧永严法师为峨眉养生派的第十一代传人,精于峨眉十二庄等峨眉密传功法和岐黄之术,永严法师授周潜川以峨眉密传功法及医术精要,赐居士法名“镇健”,这也是在佛教内部秘传几百年的峨眉传统气功密术第一次传给了“在家人”,为峨眉医道功法广传于世开了先河。周潜川(1907-1971年),男,汉族,四川省威远县人,峨眉养生学派的第十二代传人。著名中医学家、养生学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气功大师;他继承了流传于民间的一个古老的、独特的医学流派——丹道中医,精通医、释、道、儒、武等诸家经典,尤其在气功、大小导引、针灸、丹药、草药以及阴阳论、经络论、气化论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自成一家。生前著有《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气功疗法峨眉十二庄释密》、《峨眉天罡指穴法》、《农村医药三十门》等著作。其中主要的学生有:叶涤生(上海)、叶同昆(上海)、巨赞法师(中国佛协)、杨凯(山西)、李国章(山西)、王高银(山东)、廖厚泽(北京)、王新树(河北)、周伯用(子)、周巢父(子)、周怀姜(子)、徐一贯(山西)、杨健群(辽宁)、张法孟(辽宁)、焦国瑞(北京)、王觉民(河北)等。张明亮,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峨眉丹医养生学第十四代传人、国际著名健身气功专家、中医及养生专家、中医新九针疗法学术继承人、北京黄亭中医药研究院创办人与院长。自幼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师承周巢父、周怀姜、杨凯、李国章、徐一贯等医、气、道、佛多位恩师,注重勤修实证、行解并重而理法圆融,对中国传统医药学、导引养生学以及佛家禅修、道家养生等传统文化均有着深入的研究与精深的造诣。著有《五脏的音符——中医五脏导引术》、《峨眉五脏小炼形》、《二十四节气导引术》、《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中医的时间智慧》、《峨眉功法欣赏》、《一分钟养生操》、《唤醒你的身体——中医形体导引术》、《峨眉伸展功》等,先后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此外,还参与编写了《医苑英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名医名家学术经验集成·周潜川》、《廖厚泽经方临证传心录》、《金色世界——佛教智慧与中国文化》、《乡土中国绿色丛书·村民环保读本》、《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传统养生功法精选》、以及《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健身气功培训教程》、《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十二段锦》、《走进健身气功》等;曾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编创健身气功贡献奖”、“推广健身气功先进个人奖”,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8.jpg

傅伟中,男,1949年生于北京,峨眉临济气功的第十四代传人。青少年时期投拜在著名武术家骆兴武先生门下习练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法;后追随巨赞法师研修峨眉十二庄,系统地继承了巨赞法师的衣钵,被赐法名“之裔”。先后出版了《峨眉临济气功十二庄述真》、《峨眉临济气功天罡指穴法》等多部专著;1980年开始,他就在北京气功研究会的安排下,进行了试点教练和培训气功辅导员活动,多次主持全国峨眉临济气功外气诊治训练班、全国峨眉临济气功辅导员培训班、全国峨眉临济气功患者健身班、全国峨眉临济气功外气诊治提高班等各种培训班,面授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海外国家的数千名学员; 1995年,傅伟中远赴美国,在世界上推广峨眉临济功法,使其远播五洲,让国外友人深切体认到中国传统养生修炼文化的博大精深;傅伟中在峨眉山市的弟子有张世忠。

9.jpg

峨眉武术在峨眉山市的传承情况。四川省级传承人释通永(1899—2010年)是峨眉山普贤道场的一位传奇高僧,是峨眉派猴拳当今的唯一传人,他继承了峨眉罗汉拳、峨眉伏虎拳、峨眉七星拳、峨眉内养功及峨眉剑、峨眉枪等拳种,尤以猴拳见长。通永师近几年在峨眉山市收徒发展峨眉武术。峨眉山市峨眉武术的继承人有王超、张世忠、杨烈洪、江德忠、张林、李保明、沈贵华、汪健、丁元洪、王方莘、陈洪广等,他们都是通永师的弟子。此外还有通永师的再传弟子李万锋、任平、党正州、王树清等等。王超峨眉武术发展中心主任,精通且擅长峨眉伏虎拳和峨眉剑;张世忠精通峨眉罗汉拳、齐眉棍等;杨烈洪擅长赵门大小洪拳、七星刀等;江德忠精通峨眉禅杖,并且是峨眉派按摩师;李保明擅长峨眉剑手、八卦龙形剑等;张林专修峨眉形意拳,擅长传统搏击、快摔等;沈贵华峨眉武校校长,擅长峨眉卫寺拳、硬气功等;汪建乐山大佛武校校长,擅长峨眉臂腿拳、阴阳刀等;丁元洪擅长峨眉罗汉拳、峨眉棍等;王方莘峨眉水柔拳传人(见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的《太极轻灵松空功》),精通峨眉水柔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技击等;陈洪广成都成搏文武学校校长,精通传统武术、器械等。李万锋主要从事武术竟赛套路和传统套路的习练,擅长峨眉地方拳种;任平熟习峨眉传统武术和国家竟赛武术;党正州熟习峨眉大连拳、万门归宗拳;王树清熟习峨眉伏虎拳、峨眉拳、峨眉棍等。2008年12月23日四川省文化厅将释通永、王超、汪键等3人公布为省级传承人,2008年5月30日乐山市文化局将张世忠、江德忠、杨烈洪、张林等4人公布为乐山市级传承人,2011年11月9日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将沈贵华、李保明、尤树明、李万锋、王树清、任平、党正洲、邓燕等8人公布为峨眉山市级传承人。

峨眉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悠久,与古代哲学、医学、教育学、军事、杂技、音乐、书画、艺术等相互渗透,是一种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调理身心的民族传统体育,其理精深,其术奥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健身、养生、自卫、实战等方面的作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峨眉武术将在新时期新的起点上保护传承、开拓创新、弘扬发展,形成我国武术三大流派并驾齐驱与名扬四海的中国武术新局面。


网站最后二维码.jpg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