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教程 入门必知四大原理
2018-07-14 21:03 来源:中国功夫史
125021
分享到

db04b9e8a433c8fca4.jpg

电影《叶问》的问世让咏春拳一夜闻名、人人皆知,许多人开始争先恐后的学习咏春拳。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有门武术叫做咏春,有个叶问这样的人是咏春拳的代表,却不知咏春拳的起源、特点、学习的原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来细说一下咏春拳的渊源,带你看透”咏春拳世界“。

咏春拳的起源

咏春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中南拳的一个分支,咏春拳据传起源于清朝中期年代,早年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亦传此拳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的武术大师五枚师太所创立的。后传授与弟子严咏春,故名“咏春拳”。

清朝初期,在福建等地“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为口号的秘密组织天地会(洪门),因清廷的镇压致使洪门兄弟四散逃命。严咏春(又名三娘)之父严二,曾精习拳法,是洪门泉州分舵的红棍,由于遭到官府的通缉,严二携女严咏春从泉州永春县北逃至汀州连城县(全国武术之乡,连城拳发源地)。在连城县郊暂居以卖豆腐为生。某日一位路过的老者看见严咏春在习武,遂上前指点,老者见严咏春天资超脱,十分爱惜遂将武功传授给严咏春,字严咏春结合其父的拳法创编出早期的咏春拳。此后,严咏春一家继续北逃至江西,并嫁给江西人梁博俦。后由江西南下,在广东省南雄县和高要县广授弟子。弟子们在广东各地亦陆续授徒,为咏春拳的普及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创始人:五枚师太


新科状元陈文维为邀宠,与少林寺的寺通马宁儿里应外合对少林寺进行纵火!少林寺被毁,僧徒星散。少林五老商量分途出走,其中之一就是五枚师太。五枚师太在逃亡途中,目睹了狐狸和白鹤的激烈斗争,以此萌生了一套全新拳术在脑海中。借力打力、甩手直冲…… 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对生命的威胁,是五枚师太当时日思夜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她观察了狐鹤相争后,豁然开朗了。

继承人:严咏春

先祖严咏春先祖严咏春氏原是福建籍,虽小时候母亲便过世,但仍聪颖过人,行动矫捷。其父严二因事被诬告,有牢狱之灾。于是严二带着女儿严咏春北逃至连城县,居住在连城县冠豸山下以卖豆腐为生。

五枚师太逃到连城县冠豸山,在冠豸山的玉正观居住下来了,每次下山到市场买东西,一来二去便与严家父女熟络了起来。当时严咏春先祖将至及笄之年,却因当地土霸看上她的姿色,逼迫咏春嫁给他。先祖严咏春不从,却也不知所措。五枚师太知道以后,可怜咏春的遭遇,便把脑海中那套“全新的拳术”传授给她。

先祖严咏春后与其江西盐商梁博仇成亲,并把这一套拳术传授给他。其后,梁博仇传给梁兰桂时,梁兰桂问起“怎么称呼这套拳术呢?”,梁博仇不知晓,只能答“这是咏春的拳术。”尔后梁兰桂传给黄华宝时,便说“现在我教给你的是咏春的拳。”如此流传,便对这种拳术称为“咏春拳”了。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问的十大弟子分别是张学健、何金铬、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李小龙、徐尚田。现分布于世界各地。


咏春拳教程 入门必知四大原理_五枚师太

咏春拳四大原理

咏春拳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防护风雨而不透”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护呢?这就需要来研究咏春拳“挡四门”原理了,在这里且简称为“四门”原理。

所谓的“四门”,也就是在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4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

此“四门”之标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

具体施用标准如下:

一、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攻向已方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包括拳或掌)向此处攻来时,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

二、后手的上半侧为“高内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敌方攻向已方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向此处攻来,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将之挡至外,或挡向右侧。记住,此时须一手防御另一手迅即攻击,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挡的同时,身体尽量不要有左右的摆动动作,以免影响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侧为“低外侧门”: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来做短促快速的格挡动作,也就是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可用来防御对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击动作。

四、后手的下半侧为“低内侧门”: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身体左侧要害处的攻击,例如用来格挡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挡触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锋处),在实战中运用本动作时应做“双手同步动作”,也就是左手挡出的同时,右手亦果断出击并准确击中了对手。


0d733fd77ffefbddc2c8334b2.jpg

咏春拳的特点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咏春拳就其理论、心法、手法等创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后的感觉和反应。咏春拳用一种叫做“寸劲”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

以下是咏春拳特点之逐项陈述:

(一)理论和心法:

(1)中线理论:

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


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

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咏春拳教程 入门必知四大原理_五枚师太

(3)埋踭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踭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

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 收踭理论: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为收踭。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守攻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8)其他辅助心法:

①不消“过笼”(过头):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二)“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


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炼。

(三)黏手练习:其目的是:

(1)锻炼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炼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炼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咏春拳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我们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手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走捷径的经由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经过适当锻炼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


通过上面文章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咏春拳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从电影中得到的浅薄知识。是不是觉得咏春拳十分的博大精深,让人肃然起敬。想要学咏春拳还得了解它的起源,学习的原理以及咏春拳的特点。希望大家都赶紧行动起来,感兴趣还得从行动做起。


二维码.jpg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