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太极拳论》的版本
2018-07-07 16:07 来源:中国功夫史
47262
分享到

131a35d5ba17da2d73ddf93132.jpg

因师传徒受,口耳相传,笔记人水平高下有别,《太极拳论》版本不少。查阅大量网页、材料,我觉得有三个版本值得关注:

一是大家公认的经典版本,传播得最广的莫过于顾留馨先生《太极拳论解》中存世的版本。此本不仅传播最广,而且因为顾先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做的“解”较为详尽,所以影响较大,值得参考学习。现录于下: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随屈就伸,无过不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盖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所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坠,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为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是和有禄先生在《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一文中所录的版本,和先生说这是“河北永年人武禹襄自言在舞阳盐店偶得,武禹襄师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现录于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右虚,右重左虚①,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则愈长,退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入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尔。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究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②,何能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试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和先生将此版本与外界所公认的本子作一对比,对文中① ② 显著不同的地方做了校注和分析:

① 外间本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太极拳的要意在于阴阳。《和氏太极拳练法须知》中说:“初练以鼻为中界,左右手各管半身”。太极拳练习时要求身体左右先分出阴阳,左重右虚,右重左虚。阴重阳轻,阴降阳升。形成偏沉状态。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然后身体的四大节、八小节进一步协调配合,形成上下相随,圆活紧凑的周身运动。与人对手时自成紧凑浑圆,无处受力的状态。正如和兆元宗师在《太极拳要论》中说:“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太极拳论》是现存的太极拳古典理论著作中,是评价最高的一篇论文。直到今天,它仍被太极拳各流派公认为太极拳学中最重要的一篇经典著作。“左重左虚,右重右虚”这句话如果仅从两人对手时,左侧的肢体感觉有重意,就将左侧的肢体变虚;右侧的肢体感觉有重意,就将右侧的肢体变虚来理解,似有些简单了。

② 外间本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认为耄耋御众,速度快没有什么作用。以上原文认为耄耋御众时,身形的速度要快。这一快一慢,大相径庭。究竟孰是孰非呢?不妨作一分析:《太极拳论》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要求与人交手时,对方动的快,我也快速应变;对方动得慢,我也以慢粘随。显然不是对方动的快,而我以慢相应。《五字诀论》中说:“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太极拳要论》说:“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以上拳论说明,习太极拳者,在与人交手得机得势击人的瞬间,速度要快,不给对方应变的机会。与人相博时,年青人动作快是先天本能;耄耋御众身形快且稳,而且能步法快捷准确,身活似轮,是身灵手敏的表现。这是后天习练太极拳所得。是太极拳练至虚实分明,轻重相宜,阴阳相济时后天返先天的必然结果,更说明了太极拳的可贵之处。

太极拳并不是越慢越好,慢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慢练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拳架招势的动静开合、阴阳虚实。体悟精神鼓荡,周身一家,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的要领。达到引净落空,四两拨千斤的目的。太极拳的快与慢应以自然为准则,势势处处以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为要求,促进太极拳练养合一,体用一致,渐至从心所欲的佳境。

我比较同意和先生的校注和分析,这明显与外界“公认”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我们不妨加以甄别和体会,至少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太极拳论》中这两个难点了。

第三个重要版本就是魏美智先生《解密王宗岳》一文中所录版本,关键在于他就此提出了《太极拳论》的作者应该是王宗岳的老师李鹤林。所以这一版本也值得关注,现“将李鹤林在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日在唐村习武堂讲演《太极拳论》录之如下: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逐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自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辨详焉!是为论。

其他版本不再介绍。


821996289740844670.jpg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