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意拳的由来
形意拳是由“心意六合拳”改进而成的拳种。在晚清有河北深县人李飞羽(1809-1890)先师,自幼习花拳;慕名山西祁县戴氏精“心意六合拳”,遂以种菜为名赴祁县,辗转托人说情,约于1845年,时已37岁,拜戴文雄为师,学心意拳,苦练十年,学乃大成,精心钻研,首改“心”为“形”,易名为“形意拳”,因之形意拳是创自李飞羽。
二、形意拳的内容
形意拳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代号,表示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为本。以五行相生相克变化为理论基础,更取龙、虎、猴、马、蛇、鸡、鼍、鸟台、鹞、燕、鹰、熊等12种动物为攻敌之特长,效法其劲而成拳。更以“心动、意随、成形、致用”。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以修其魂,是无形的内在修炼;“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共为六合一体,突出了一个整字,形意拳就是一种魂魄兼修的拳种。
我们为了进一步地分析它的特点及其与应用上的关系分别地叙述如下:
(一)形意拳有五种劲,简明朴实,可以速成
形意拳是把武术中的各种动作,归纳成五劲,从上向下的为“劈”、从下向上或斜上方的为“钻”、直向前去的为“崩”、拨架开敌手再击的为“炮”,用横力制敌的为“横”。结合中国古代的哲学的概念,物质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构成事物,也按照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关系发展,传统医学引用了这一认识方法,认为人身内有五脏,外有五行,皆与五行相合,心、脾、肝、肺、肾,属火、土、木、金、水,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是为五行相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木克土是为五行相克。
形意拳也接受了这些原理,借鉴于形意拳的应用上,形意拳在搏击上则以劈属金、崩属
木、钻属水、炮属火、横属土,劈拳变钻拳是金生水、钻拳变崩拳是水生木、崩拳变炮拳是木生火、炮拳变横拳是火生土。横拳破钻拳是土克水、钻拳破炮拳是水克火,炮拳破劈拳是火化金,以上是谓五行相克,熟练五行拳便能生克变幻无穷,玄妙莫测。
但是相生相克之间,还存在着量与质的对比问题,例如水克火,若杯水车薪,水太少,而火太大,水不但灭不了火,反而起到助燃作用,又例如一个儿童和一个壮汉动起手来,儿童虽然熟练于相生相克之法,由于量差太大,终将失败,有实力后理论常事倍功半,但是量大无理也有理,空有理论没有实力也绝难取胜。若想练能致用,就必须苦下功夫充实质量,加强素质训练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是练出来的,是他把形意拳的精华,练出质与量都超人而取到的效果。
量=身体素质+发出的重量+速度
质=武术技巧+条件反射快+整劲
形意拳仅有五种劲,简明朴实,套路虽多,但都没有离开这五种劲,例如虎形便是双手劈拳;鹰形也属劈劲;鼍形则属横劲;燕子钻天、鹞子钻天都属钻劲,鹞子入林则属炮劲,一马三箭则属崩劲,每天只要专练五行拳,略熟套路就可以了,练法不如练功,从练功时间利用率上计算,在单位时间内,数量少,反复练,当然要比繁杂套路招法多而重复演练次数少的演练次数要多,练的次数越多,意识支配动作的训练也越扎实,俗语说:熟能生巧,在搏击时,条件反射就当然敏捷。
比如我们每天规定练一小时功夫,若是每5秒钟打一拳,每小时是3600秒,便可练习720拳,如劈、崩、钻、炮、横顺序的练,每一行拳便可练习144次,倘若为了劳逸结合,每打一拳休息5秒钟,在一小时内,每一行拳,还可练72次比起45分钟盘一套路的拳种的练习,当然就会收效大的多;俗说3年形意可小成,确实不假,常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要绝,就得练,要多练,聚精会神地练。
所谓功夫,是指着“在单位时间内,认真专注地本着要领,琢磨体会,悟出所以然的道理,而得到‘立体的收获’才叫功夫,也就是“练一分钟就要得到一分钟的效益才叫功夫,否则边练边谈天,练了半天一无所得,便造成时间上的浪费,练了30年拳的人,不等于他有30年的功夫。”
在形意拳门中,若论传播、推广、普及形意拳功绩最大的,当首推李能然先师、现在山西、河北两大派的名人如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李存义、孙禄堂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传自李能然先师。李能然先师是37岁才开始学形意,学到47岁仅十年的功夫,竟学乃大成,扬名天下,这说明了形意拳是在短时间内,便可练成,但在练时,必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演练,功夫要看实质,不能单凭练拳年限来衡量。
(二)形意拳是体用同修,也就是魂魄兼修的拳种,是从条件反射训练开始的拳种。
我们曾听说过,某某练武的人,和不会练武的人因事争吵打了起来,不会练武的竟把练武的人打个鼻青脸肿,武术全没用上,原因是会武的人被拳法招术捆住,对对方的来手,现想对策,没等想好还击办法,已被人击中,他认为所学的招术,都对不上号,学不能致用,不会武术的人,不懂什么招法,是胡打胡有理。练拳应练劲,招法是死的,以练熟的劲通过条件反射发挥作用。应战时现想对策则来不及,时间不待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形意拳的练法分三步功夫,即先练明劲,次练暗劲,再练化劲,以期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之中是真艺”。
明劲;练时要严格按“三八二十四法”的规范,动作要协调,手足相顾内外六合是第一步功夫。
暗劲:是指柔劲而言:柔劲不等于软劲,软是无力,柔是不僵,周身关节放松,心意放松,阴阳和谐,双手用力均匀,以心、意、气、 力合一,劲力停而意不断,运劲如抽丝,意如丝绵不开,又如双手拉硬弓,用力徐徐拉开一般,一手外翻,手里裹,劲断意不断,意断劲相连,外形无象,内劲缠绵,力发轴心,阴阳循环,左换右,右换左,如波涛骇浪,劲意不断。在表演赛上,当然不被所取,在实战中效果不凡,这是第二步功夫,由刚劲转向柔劲,在量数充实的基础上,走向质的提高,从骨的锻炼转向筋与膜的训练,道家谓之洗髓功夫。
化劲:是指魂魄结合,是条件反射的训练。
身体得到了刚健,心意得到贯通,这只是自身的修炼,为了充分完成内外结合而经得起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将采取感觉上的训练,即为第三步功夫。
第一步功夫:练骨以气催力。
第二步功夫:练筋、练膜,以意催力,以力催气阴阳配合,循环不息。
第三步功夫:要在易骨、易筋膜,壮身健体接通意、气、力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对外界刺激应急地对敌措施,也就是条件反射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