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武功与武文化
2018-06-13 10:06 来源:搜狐网
22938
分享到

u=3889473592,1691240090&fm=27&gp=0_副本.jpg

中华武术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文化的特色内容之一,武术在一定场合中又被称之为“武功”,还被人形象的称之为“活着的文化”,武术之所以有着不同的称谓,是由于人们对武术的内涵有着不同层次的认识。

我们应当看到,武术不同与一般的体育运动。一般的体育运动只是注意人体机能的锻炼,强调通过各种锻炼方法把人体机能提高得“更高更快更强”;而武术却是在不仅注意锻炼人体机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对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的锻炼。如果把人的各种锻炼作一个最简单的分类的话,按传统习惯可以划分为外练和内练两种:所谓外练,即是对人的肢体功能的锻炼和提高;所谓内练,是指对人的学识品德思想意识方面的锻炼和提高。此处之“内”主要是指建立在学识修养基础之上的“精、气、神”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内练又称为“内功”;此处之“外”则主要是指以体能训练为基础的“筋骨皮”等内容。拳谚有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家常说的“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这即是对传统武术较为完整的认识。武术内外兼练、身心双修的完整锻炼方法,与传自西方的现代体育运动相比,西方体育运动重外轻内甚至丢内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在此意义上来说,武术运动是一种“修炼”,而体育运动只能是“锻炼”;“修炼”之与“锻炼”,虽仅一字之差,其意义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矣!正是由于武术具有其不可缺少的内功内容,所以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于外的“术”,还因其蕴藏于内的“功”,而又被人较为完整的称为“武功”。

常见一些武林同道、尤其是外国友人,在练习中国传统武术过程中,生搬硬套,入门困难,或入门之后,重外轻内,难解武道之堂奥;传统武术发展至今,学者日众,但脱颖而出者日稀,推其原委,非现代人不聪明好学,更非现代人体能退化,而是从学者的外部环境已是今非夕比——比古人和善简朴之世风、比古人“四书五经”之熏陶、比古人参禅问道之心境、比古人专心致志之生活——正是这些外部环境土壤的缺乏和消失,才使得当代习武者“武障”重重,不得进步。总结当代武术低迷的原因,一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消失,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意义已大大降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原子弹才有威慑力,那末,“刀把子”只能退化为特种兵的一技之长,武术的社会基础明显薄弱;二是社会文明发展至今,绝大多数习武之人已经没有了“老庄”学说、“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的环境土壤,正象传统的“蜡染”工艺没有了“土布”一样!无本之木终将枯萎,无源之水难成气候。

从漫长的武术发展史可以看出,武术植根并成长于几千年东方文化积淀之上,传承发扬于历史悠久的华夏民族之中,其深厚的根基正是代表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华夏文化,亦即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上引以自豪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易”、“道”、“儒”、“释”、“医”、“诗书音律”及传统天文地理等内容,传统武术理论将它们与武术自身自然地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武从文出”的观点,从实践中走出了“传统文化→武文化→拳理→招式”的发展路线;在此基础上,对武术修炼方法提出了“以武演道”、最终“练武归文”的方向性原则 —— 这就是所谓“易、道、儒、释、武,五位一体论”。正是由于武术根源于传统文化土壤,具有不可缺少的文化内涵,所以武术在文化的大范畴中应郑重的称之为“武文化”。

正如伍绍祖在《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的“代序”所言:“武术不仅是一种健身技艺,而且是中国国粹、瑰宝,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我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东方文化、东方文明、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亦可以看出,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武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武文化的历史性。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客观上存在一个萌芽、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主要来源,例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学说、华佗五禽戏及河图洛书等古代文化是构成武文化的主要基石。同时各种非本土的外来文化也是武文化汲取营养的重要来源,例如印度释家佛教文化等。武文化从上述文化土壤中萌芽产生,并在武术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为专业性武术理论,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普及而不断发展起来。

2、武文化的地域性。武文化产生后,由于各地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差异,再加上传统武术门派观念的影响,使得武文化具有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例如云南怒江僳僳族的上刀梯,是将硬气功结合民族特色而成的特殊形式;维吾尔族古老的高空走绳就是轻功的一种形式;再如蒙古族的摔跤、哈萨克人的骑马叼羊等,无不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这些地域差别导致了武文化鲜明的地域特点。

3、武文化的技击性。武文化是培养搏技的直接土壤,也是指导搏技提高的方法性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在实用方面表现出的技击性。从武术的起源也可看出,离开了技击,武术便没有了实际意义,更不会有其在冷兵器时代辉煌的经历。对于初学者而言,不讲技击性,学拳习武则如同渡河无船。

4、武文化的养生性。传统武术历来就划分为“内”、“外”两家,与其说表面上各自攻防特点不同,还不如说二者在追求目的上一重技击一重养生而已。因此传统武术从一产生就具有抗击外侮和延年益寿两大功能,只是囿于门派之见各有侧重而已。

5、武文化的哲学性。自古迄今,东西方文化传统就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各自具有不同的方法论。虽然认识的是同一个世界和宇宙,但却走的不是一条路,正象是攀登同一个高峰,却一个在东面爬,一个在西面攀,路线不同、环境不同必然导致思想及方法的不同。概而言之,即西方文化尚“专”,是“直线上升型”,讲究精益求精;而中国东方文化则尚“博”,是“金字塔上升型”,追求厚积薄发。西方哲学注重实体,而东方哲学思维的着眼点是事物的“联系”,例如同样是对一棵古松的研究,西方学者注重研究它的形状、物种、植物特点、组成元素等内部特性,而中国传统文人则注重从研究其与山石土壤、四季交替、日月星光、甚至与人的喜怒哀乐等外部联系中来认识它。西方人士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是以分析为主,而中国文化则重感悟。在武文化中更是充满了这种基于“东方特色”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例如“全息论”观点,即是把人体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进行全息对应来研究的,再如“儒释道”三家合一论、“易医艺”三位一体论等观点,无一不是这种融会贯通的“东方特色”的反映。

武文化秉承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发展起来,从它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仅以传自上古、名列“三玄”之首的《易经》为例,从它身上便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它对武术的密切关系。《易经》作为传统文化最早的思想典范,用之于占卜,是一种预测学;用之于社会,是一门交际学;用之于物理,便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用之于武术,便是太极拳法 …… ,因此可以说,《易经》本身就是一种既复杂的包容千法万象又简单的归万物为一阴一阳的博大功法!《易经》所言的阴阳相生相克的运动规律,描绘了自然万物归纳为一阴一阳时的变化规律,而到底阴阳何来、阴阳又各有什么特性呢?战国时代的老子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把自然万物的物质本原归纳为无形无象、生化万物的“一”,并把其变化规律称之为“道”,其具体的运动形式就是无始无终、循环无端、周流不息。“道”的典型代表为时间,它具备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无形无象、生化万物的“道”的特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说明了时间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时间延缓和加快 —— 对它的延缓即是武功中的养生长寿功,对它的加快就是武功中的发放技击法!

作为内家拳法突出代表的太极拳,是传统武术流派中最注重文化内涵和内功修炼的功法,太极拳从静态的阴极(特征为松、柔、圆、合等)运化到动态的阳极(其特征为紧、刚、直、分等),其相生(自身运化)相克(人我相搏)、阴阳变化之拳理即是传自上古的《易经》学说,依此“太极之理”所造之拳即为“太极拳”是也。太极拳功的养生保健功能正是其缓慢运化动中求静的功法体现,而太极名家前辈“柳条穿墙”、“沾衣即跌”的功力,正是用“慢极生快”的太极功力把时间加快的必然功效。从这个高度上来说,太极拳功最终练的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和运用。由于通常把搏击中的短暂的发放时间称为“时机”,所以太极拳练的正是如何掌握和运化这一“时机”!对此“时机”的运化效果,由于功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情况,所以“时机”又被形象地划分为“身机”、“气机”、“神机(天机)”三种层次。在“身机”层次中,是以“术”为主、以身法来运化时机;在“气机”阶段,则是“术”“功”并用、以内气来运化时机;在“神机”境界里,则纯以“功”行、以先天潜意识即神意来运化时机。在太极功法的最高阶段,人可运化天机,促成时间相对性的实现,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提请读者注意,传统文化中提到的“天”,并非唯心主义的个人意识,也不是专指天空,而是代指宇宙自然万物及其客观变化规律,对此必须加以明确!)

当然,在上例所述的太极拳功法中,不仅涉及《易经》和《道德经》,还蕴涵着儒家、释家、中医等诸多传统文化内容。中华武术,流派众多,各有所长,各有所宗,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所举太极拳功之“一斑”,可见传统武术绝非仅“术”而已,武术应完整的称之为“武功”,并且更应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称之为“武文化”!

然而当我们回首现实,便不难发现,在一般的武校拳术教学中,十分缺乏有关武文化的教材和读物,系统授课讲解者更是微乎其微;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文化的“太极王子”、“武术奇葩”纷纷昙花一现……由此可见,现在习武者“内功”缺乏、显功缓慢的关键就在于对武文化的学习不够。但是传统的武文化上承数千年文化积淀,下连众多流派武术技法理论,诚可谓浩如烟海。学武之人首先应备求道之心,尽快补上武文化这一“内功”课程,尽量完善自己习武的外部文化环境,克服传统文化上的“武障”,以求达到拳功并进、文武兼练、功德双修的习武目标,以武术的独特方式弘扬我东方文化。

微信图片_20180507101806.png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