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三祖
2018-04-23 09:52
35187
分享到

武林三祖,指的是中国武术界的三位祖师爷,他们分别是:峨眉祖师司徒玄空、少林武僧开山鼻祖僧稠、武当祖师张三丰。

司徒玄空

b17eca8065380cd7ea0d7fd1a744ad34598281ff.jpg

峨眉开山祖师司徒玄空

春秋战国时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访道隐居峨嵋山。其中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司徒玄空(名白衣三, 号动灵子,上图)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白猿剑法(即猿公剑法)与白猿通臂拳,又称白猿公;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按这种说法,“白猿公”的传说春秋时期就有了。赵晔是东汉人,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迟在东汉出现。具体时间就难以考订了。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顺之(1507-1560年,江苏武进人)在《荆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两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这与“白猿祖师”的说法一脉相承。

据后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以及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因为司徒玄空好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峨眉派武术可以说是发源于此。

<<峨眉山志>>记载,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仿山中灵猴的姿态创“峨眉通臂拳”,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因其爱穿白衣,弟子尊称其为“白猿祖师”。

他还创有"猿公"剑法,并传剑越女,称之为“越女”剑法。现在北京流传的白猿通臂拳,就来自峨眉山,其祖师就是司徒玄空。

天下武术出峨眉(后因电影《少林》有名了,才叫“天下武术出少林”的)

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头。

历史上真实的峨眉派并非像武侠小说所写的的女派,从明代开始有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人唐顺之(1507一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荆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难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僧稠

11385343fbf2b211e5af5872cc8065380cd78e0d.jpg

少林武僧开山鼻祖僧稠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高僧大德无数,家喻户晓的当推唐僧玄奘。可是,除了大名鼎鼎的唐三藏,我们还了解别的着名和尚吗?

这里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僧稠,是少林寺武僧的开山鼻祖,是北齐时期的佛教国师,是享誉北方大地的大和尚,也是包括“圆融寺”在内的许多寺庙的创建人。他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神通广大,是我国佛教史上十分罕见的奇才。

一千多年前,大约公元479年,南北朝北魏时期,在我国中原北边一个叫“邺”的地方(如今的河南省安阳市附近),一个普通的男孩降生在孙姓的富裕家庭里。虽然这个家庭世袭名门望族,祖先有显赫的声望,是当时社会的特权阶层,但是,优裕的家庭出身并没有带给这个孩子他希望得到的生活。他的童年时期几乎全在书卷里度过,埋头攻读儒家经史成了他唯一爱好。年纪轻轻,已经博学多才,他当了太学博士,讲解经籍,颇有声望。人们都认为他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可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饱读四书五经又有何用呢?为此,他很彷徨、很焦虑。他的心随着时局的动荡不安而困惑。渐渐地,他产生了厌世之心,开始寻求解脱的道路。其时,佛教已经盛行,佛教活动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而他的家乡——邺,已经演变成相当富庶的城镇,寺院成百上千,香火非常旺盛。于是,这个彷徨中的青年人接受了佛教的熏陶,开始刻苦阅读佛经。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让他得以精神上的解脱,般若大智慧给他指明了生活的方向。他决心皈依佛门。二十八岁那年,他来到河北巨鹿景明寺,拜请着名高僧“僧实”法师为他剃度出家,俗名孙稠的青年成为法师释僧稠。

落发甫尔,眼前是青灯木鱼,耳旁是晨钟暮鼓,僧稠很快适应了寺庙生活。每天,除了诵经拜佛以外,僧人门最喜欢的活动是习武。那时候,社会上盛行尚武之风。数百年来,在邺城建都的五个政权中,其中有四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历来崇尚粗犷、勇武和剽悍,培育自己能征善战的性格。因此,习武不仅是寻常百姓的爱好,也成为僧人的业余生活。遗憾的是,出身“昌黎”望族的僧稠本是文弱书生,不谙武术,每逢沙弥们习武格斗,他经常遭受欺负,被打得鼻青眼肿。

有一次,一些拳脚工夫不错小和尚又向僧稠发难,一面讥笑他只会念经,一面开始对他拳脚相加。名义上“习武”,实质是“欺负”。可怜僧稠怎能抵挡一群和尚没完没了的殴打呢!他拼命奔逃,见一座殿堂,就直冲进去躲避。关起大门,僧稠已经累得不行,一屁股坐在地上喘气。他心里充满了恼怒和羞愧,既怨恨这些佛门同修欺人太甚,又羞愧自己为什么手无缚鸡之力。恼羞之余,他突然看见殿堂里威武的金刚塑像,他们个个力大无穷,似乎也在嘲笑他的懦弱。僧稠爬过去,双手紧抱住一个金刚塑像的脚,对金刚发誓道:“我一心向佛,只是生来瘦弱,为什么因此被同伴瞧不起?为什么要没完没了地受他们的欺侮?如此下去,不如死了好。金刚啊!您是力量的化身,您有无与伦比的强壮,我恳求您给予我保护。我要连续七天跪拜在您面前,捧你的脚,祈求您给予我力量!如果您不答应,那么,我一定死在这里,决不反悔!”立誓完毕,僧稠开始虔诚地礼拜金刚。两天过去了,金刚毫无效应;又过了两天,金刚仍旧置之不理。此刻,僧稠不仅没有丝毫灰心,相反,他的信念更加坚定。到了第六天,晨曦初现时,金刚显现了原形,从墙壁上威风凛凛地走下来,手里端着一个大钵,里面盛满肉筋。金刚对僧稠说:“小伙子!你想有力气,是吗?”僧稠赶紧跪拜在金刚面前回答:“是啊!我想极了!” 金刚又问:“你真心诚意想得到力量吗?”僧稠磕头回答:“心诚至极!”“能吃肉筋吗?”“不能。”“为什么?”“因为我已皈依佛门,佛门弟子不能吃肉。”金刚怒目圆睁,一手端起大钵,一手举着匕首,用匕首挑出一块肉筋,一定塞给僧稠吃。僧稠仍然没敢吃。金刚生气了, 猛地拔出力掼千斤的金刚杵威吓他。稠禅恐惧了,才不得不吃。刚吃下一点,金刚便说:“你已经很有力气了,今后,你要好好信奉佛法,善自为之 。”话音刚落,金刚已悄然离去,此时,天也亮了。

打开自闭了六天的殿堂大门,僧稠精神焕发地走回自己的住处。那些自以为武功高强的和尚见他突然回来,惊奇地发问:“你小子这些天混到哪里去了?”僧稠没有回答。不一会儿, 他们去斋堂一起用餐,吃完饭,大家又打闹起来。当然,依旧将僧稠当作嬉闹欺负的对象。一个貌似功夫了得的和尚对僧稠突然袭击,没料到,刚接触到僧稠的手臂,就疼痛得哇哇叫。僧稠说:“我有力气了,恐怕你们不能再随意欺负我了”。和尚们不相信,以为这个人见人欺的小沙弥在吹牛。谁料,拉他的胳臂一试,果然发现他的筋骨强劲有力,犹如铜铁,常人绝对不能相比。此时,这群自以为是的和尚才惊诧不已。惊诧之余,不免心惊肉跳。僧稠平静地说:“我试着给你们表演一下”。他来到大殿的一垛墙前,没有什么夸张的动作,“嗖”的一声,人已经腾空而起,随即身体横卧在墙上,和一只爬墙的壁虎一模一样。他紧贴墙壁往前爬行,爬行了几百步。这样的飞檐走壁的轻功需要多大的能耐已经不言自明。从墙上下来,僧稠气不喘、心不慌,紧接着又连续几次跳起来,将自己的脑袋挂在房梁上,双手提着千百斤重的东西。他的头颈竟然能承受如此重量,简直不可思议。力量如此惊人,轻工如此了得,令人见了胆战心惊。过去轻视、欺侮过他的人,此刻无不匍匐在地,汗流浃背。

从此以后,僧稠的武功日益精进,再也没有人可以小觑他、欺负他。在刻苦习武的同时,僧稠开始将自己的习武心得传授给大家,与大家一起探讨武术、光大武术。可是,武术对僧稠来说毕竟不是学佛的主要目的,他希望自己尽快学习禅术。于是,他来到定州(现在的河北定县)一个叫嘉鱼山的地方,潜心习禅。什么是禅呢?佛教认为,禅是制服烦恼、引发智慧,超脱世俗、到达彼岸的重要方式。想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最高智慧,获得彻悟,就是运用了禅定功夫。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禅法,并且很快流传开来,甚至有了一种说法:“匪禅无以统乎无方而不留,匪定无以周乎万形而不碍”。就是说,禅定几乎可以囊括佛教的一切内容。“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僧稠皈依佛门的起因就是厌世烦恼,因此,理当首先学习禅定。起初,他的学习效果没有丝毫起色,任他怎么打坐、怎么屏息凝神,总不能进入入定的境界。他有点灰心丧气,打算另起炉灶,改以诵念《涅盘经》为业。正在他思想开小差的时候,一位来自山东泰山的禅师规劝他遇到困难绝对不能低头、绝对不能泄气。胸无大志,吃不得苦,就别当和尚!在这位禅师的帮助、指点下,僧稠重新下决心:一定要专心致志地苦练禅定,达不到目的,誓不罢休。这次,他按照《涅盘经?圣行品》中介绍的“四念处法”来修炼。所谓“四念处法”,就是使精神保持专注状态,按照“佛理”,认真思考如下四个命题:一、“身”是“不净”;二、“受”是“苦”;三、“心”是“无常”;四、“法”是“无我”。这个修禅方法,“观身、观受、观心 、观法”,步骤井然,通俗易懂,易于领会,僧稠渐渐掌握了禅定的要领,练习时全神贯注,思想高度集中,以此破除了对客观世界的眷恋和欲望,进入没有任何杂念的禅定境界。通过“四念处”法的修习,僧稠觉悟到“究略世间、全无乐者”。他把苦行当作实现解脱的最重要手段,因而全面禁性欲、节食欲、修死想。这个观念后来影响了他一生,同时也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利用。僧稠按此方法,经过5年苦修苦炼,终于取得成功,乃至睡梦之中也无欲想。

初战告捷,僧稠信心大增。“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觉得自己有能力作好自己想做的事,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决心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修禅学。不久,他来到赵州(如今河北省隆尧县),参拜了另一位高僧——道明禅师,向他学习禅定的另一种方法,即“十六特胜法”。开始了又一趟艰苦修行的旅程。

这个“十六特胜法”其实就是教人如何调整心态、进而达到人性的觉悟。但它的学习过程非常强调苦修。“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乏其体肤”。整整三个月内,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一顿饭也不能吃饱。没有床铺,不可以呼呼大睡。疲倦了,只能在一块石板上躺一会,没有盖被,更没有睡袍之类的衣裳供替换,因为是苦修,每一个人只有一身粗布衣衫,白天穿它,晚上也穿它。时间久了,粗布衫的布筋勒紧皮肉,很痛苦。这种似人非人的生活,就是要通过痛苦的过程去达到觉悟的目的。更有恼人的事情时常发生:有时候,一边煮饭,一边打坐。静心入定,脑海里一片空白,一晃几个时辰,等到醒来,发觉刚才煮着的饭早已被野兽一抢而光。本来已经吃得很少,给野兽抢了饭,这一天就得挨饿。对此,僧稠并不生气,他反倒觉得这是加倍吃苦的机会。“十六特胜法”还要求修炼者常常设想死亡的种种恐怖情状,练就面临死亡仍能心宁神定的本领,更能具备经受得住强盗威胁或者美色引诱的能力。如此禅定的功夫,实在得之不易啊!

三个月以后,僧稠的禅定功夫基本练成。他觉得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大有长进,思想豁然开朗,全身心放松自在。此年,僧稠已经三十三岁。他告别了道明禅师,只身到嵩山少林寺求见祖师佛陀三藏,汇报自己修炼的情况。所谓的佛陀三藏,就是从印度千里迢迢来到我们华夏大地传播佛教的高僧“跋陀”。公元四百九十五年,北魏时期,当时的皇上——孝文帝非常赏识印度僧人跋陀,特地为他在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山麓中建造了少林寺。跋陀潜心研究佛学,同时传播精湛的禅学。可是,多年来,能得到跋陀好评的僧人寥寥无几。直到僧稠出现,跋陀才他乡遇知音。从此,青松苍翠的少室山麓,经常可以看到跋陀与僧稠一起切磋禅学,研究禅法。在跋陀禅师的亲自指点下,僧稠的禅法更上了一层楼。让印度人吃惊的是,僧稠的禅学理念并不一味承继印度人的东西,而是充分汲取了中原大地的武学精华,倡导了“以武入禅”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以后发展成“禅拳归一”的练功法。习禅和习武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形态,禅以静为特征,武以动为特点。习武似乎和习禅毫不相干,但事实上,正是把习武和习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功。

跋陀开始由衷欣赏僧稠的学识和胆识,赞扬他是华夏大地禅学第一人。跋陀曰:“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不久,年事已高的印度人跋陀决定“让贤”,他认为年轻有为的僧稠完全能够胜任少林寺住持的重任,自己可以放心隐居山林。于是,少林寺的住持落在“拳捷骁武”的僧稠肩上,僧稠成为少林寺二祖。从此,少林寺庙不再只是念经拜佛的场所,僧人们将当地民众喜好武术的传统引入寺庙。一些原来就身怀绝技的和尚将自己所学武技传授给寺院内不会武功或武功不精的僧人,在僧稠禅师的积极引导下,习武成了僧人学习禅定的必修课,进而成为护寺护法和自身生存的武器。他十分注重武术对人的身心修养,除教给弟子禅法外,更传授少林武术心法,培养了数以千计文武兼备的佛家弟子。其时,僧人习武蔚然成风。僧稠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将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因此,可以无庸置疑地说,僧稠禅师开创了少林寺僧人习武的风气,不仅自己以无以复加的精湛武艺成为少林寺第一武僧,而且为少林武功今后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中华子孙在为少林武功走向全世界喝彩、自豪的时候,不能不缅怀这位少林武功的开山鼻祖之一——僧稠禅师。

僧稠当上少林寺住持,声名鹊起,周边的百姓传诵着僧稠禅师的种种神奇的故事。例如:当时,少林寺的僧人已经有一百多,大家的饮用水靠的是从少室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泉水丰盈,吃喝不愁。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婆,腰间插着一把破旧的扫帚。她一屁股坐在寺庙的台阶上,煞有介事地聆听和尚念经。大家并不知道这位老婆子来自何方,只觉得她神态诡异,行为非常。于是,就派了一个小沙弥去询问。或许是小沙弥不谙世故,询问时口气不当,显得不够尊敬,老婆子当即勃然大怒,飞身来到泉水边,用脚踩踏那平静的泉水。顿时,泉水消失了,只留下溪谷里杂乱无章的卵石。沙弥们大惊失色,立即奔跑回少林寺,禀告住持。僧稠估计来者一定是个高人,不能随意怠慢,便亲自来到泉水边,以十分尊敬的口吻,高呼神仙现身。至少呼唤了三次,那个老婆子才重新现身,一脸的不高兴。僧稠上前行礼,对老婆子深深一拜,不卑不亢地告诉老婆子:“神仙婆婆,我们做和尚的,只是身体力行,为的是实现佛陀普度众生的伟大理想。请神仙婆婆拥护我们的神圣事业,万万不要由于某弟子的行为不当而迁怒佛门”。老婆子听之有理,就再次用脚蹬踏溪底。不一会,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溪水潺潺,叮咚作响。在场的僧人,对神仙的威力磕头称谢,对僧稠禅师的处事能力无不敬佩。

张三丰

e61190ef76c6a7ef531a741afbfaaf51f3de66ca.jpg

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

张三丰,元代技击家,武当派道人,武当丹士,被奉为武当派创立者,精拳法,其法主御敌,非遇困危不发,发则必胜。《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君实,一名君宝,字全一,三丰其号也。”

宋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明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据清雍正年间,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

张三丰,传说在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羽化,道教徒说他高寿。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

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

武当拳,亦名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炼功、防身保健为宗旨。

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

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

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

武当武术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宇宙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剑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领,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张三丰的《太极拳总论》、《太极拳歌》和《太极拳十三式》三大经典之中。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项目,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有竞技和健身价值,深受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喜爱。本期我们介绍一下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当今著名的几个武术流派。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与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就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又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距离使用弓箭、投掷器,近的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武器。

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诀要术”,武术初见雏形。

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中国武术自唐宋后,就逐渐传向国外。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习武者不少,形成一些武术门派。在欧美国家,中国武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被称为 “功夫”。很多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首先是从了解中国武术开始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少林派

少林派是中国武术中范围最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因发源于中国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而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广东少林、峨嵋少林和武当少林,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派别实繁。从地域上又可分为北少林和南少林两大流派。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

少林拳套路很多,具代表性的是少林五拳,即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少林拳分南北两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下又各分小派。少林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讲求技击的实用。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冲拳一条线之说。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其动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

少林派棍术有猿猴棍、风火棍、齐眉棍、大杆子、旗门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云阳棍、劈山棍、阴手棍、阳手棍、五虎擒羊棍等。对练棍术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杆、破棍十二路等。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棍练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克敌制胜,在历代抗敌御侮中,少林棍发挥过重要作用。少林派枪术、刀术、剑术、器械对练、技击散打等也都各有特色。

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等。

武当派

在中国武林中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的说法。武当派,因发源于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武当山历来为道教圣地之一。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几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这与偏重技击的佛门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当拳的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乘势借力,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步走弧形,进以侧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步走弧形,进以侧门 (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

多用掌,重在打穴;少跳跃,重在实践;步型低,重在擒拿;走圈步,重视跌法,由此形成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的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有六十多种,器械套路也有几十种,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重在养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等。

峨眉派

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并称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它发源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其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还有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派的绝技。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