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与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1〕。当代武术概念是指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这一时期的武术的概念。概念是思维的一个形态,概念与其他的思维形态――判断、推理与论证――是有密切联系的。人们必须先具有关于某些事物的概念,然后才能做出关于某事物的判断、推理与论证〔2〕。对于武术来说更是这样,不管是对武术感兴趣的人、初学者、武术大家以及做理论研究的人,想要了解、练好、写出好的论著,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清楚武术是什么,明白武术的概念及其演变过程。而定义是揭示事物内涵的逻辑方法〔3〕。故了解一个事物的概念,就要从它的定义着手。本文持论未必慎密全面,目的只是结合建国以来各个阶段的社会形势,政治文化等方面,对武术各个时期的定义进行分析,让广大同仁对武术概念得到进步一认识。
1.建国初期1949――1965年
1949年10月26日至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武术名家张文广等代表武术界作参加了会议。在会上,他发言:“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强身健体自卫的特点”〔4〕。
1957年3月16日张之江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作了“不要忽视国术的研究整理工作”,发言指出: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主要的体育活动方式,这个体育活动方式,在民族健康上,民族自卫上以及在民族医学治疗上,都曾发生过很大的作用和效果〔5〕。
1957年6月“关于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与会的诸位专家一致认为:武术是民族形式体育的内容之一,它具有健身、技击、艺术的成分,它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思想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6〕。
1961年《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中认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体育形式,它具有强筋壮骨、增强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文化遗产〔7〕。
1949年10月新中国初步解放,社会主义事业百废待兴。社会主义体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1949年10月底,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武术被正式提出为传统体育项目,这一点在当时武术的定义上,可以看到,从1957年的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时期的中国武术发展是一路坎坷,步履维艰。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为新中国武术的制定了发展方针。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国家主席毛泽东同志为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11月,国家体委正式成立,并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并在以后的几年里开始了对武术的整理、编写、挖掘工作。期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同志、国家体育首位主任贺龙同志,都为武术的整理编写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同一时间,中国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成立,武术步入学校。武术在当时被作为一项民族体育运动,开始了初期的大步发展。1953年11月,第一界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的胜利召开,武术作为民族形式体育的大项,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且武术竞赛规则开始有了雏形,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民族项目的基础。1954年,“武术”一词正式替代“国术”并全国统一使用,并在同年成立了国家武术队。1955年,“24式太极拳”成功创编,为武术走向大众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在后来的日本政治家古井真实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把“24式太极拳”推荐给了他;并在第二年访问越南时,把“24式太极拳”带了过去,这是中国武术第一次走出国门。1956年,武术被正式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学校武术的开展,为武术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4月,国家体委把武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的暂行规定(草案)》,为中国竞技武术规则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进一步健全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执行机构。同年,高校开始设立武术系。1959年,国家体委组织中国武术协会编订了中国第一套《武术竞赛规则》正式公布实施,推动了竞技武术的发展。1961年,中小学体育课正式有了教科书,武术被编写入内;国家体委编写新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武术教材《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一书。
这一时期,武术届的各位专家学者,也对武术的技击性,表演性,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但因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封建迷信思想还在荼毒人民等影响,武术的技击性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当时的全国及各地的武术比赛来看,武术多以单练形势为主,对练或对抗形势较少。从1961年的定义就可以看出。把武术归为民族体育是这一期间武术的主要进步。但是这一时期的定义,技击属性只当作一般属性体现了出来,并且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同。究其原因,是因受国际共产主义影响,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武术处于带着“紧箍咒”发展的状态。从1957年的两个定义来看,“武术的性质问题”还存在很大争议,武术是“武”还是 “舞”,还无定理论,由于武术被牵扯上了政治问题,阶级斗争问题,限制了这一阶段武术的发展。由于一些反动会道门利用武术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以及随后武术界对“唯技击论”的批判,加之建国不久的实际情况,“武术是体育竞赛项目”在目前限于条件,我们只能侧重在表演方面 〔8〕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武术的性质逐渐偏于“舞”,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了竞技武术的道路。竞技武术的创编,在这一时期有了大步的发展,为以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这一时期国家以武术作为外交手段,与亚、非、拉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突破了英美对我国的政治封锁,缓解了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带来的影响。
2.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前1966――1978年
1978年《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中认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 〔9〕。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发生了一次中国历史上的危机――“十年文革”。在“打倒一切”的局势下,我国的各行各业都遭到了巨大损失,武术也不例外。1966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并发出的《中国共产党委员会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两个文件的发出,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端。武术因“侠以武犯忌”“武斗”的封建思想影响,武术被列为“四旧”,大量武术书籍被毁,大量武术学校、社团被迫关闭,大量武术工作者遭受迫害,武术发展也由此而止步不前。受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影响,武术外交活动也被迫停止,蒸蒸日上的竞技武术也一落千丈。“文革”十年,期间无一武术定义,可见当时“文革”的威力有何之巨。一直1972年,被摧残了6年的武术,在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下,武术开始慢慢有了生机到改革开放前期,武术训练、武术表演、武术学校及对外武术交流才慢慢复苏。1972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国家体委改为国务院领导的通知》,由此,武术又迸发出新的生机。同年,举办了“文革”这一时期的第一次武术表演大会和第一次武术比赛,但武术还依然带着浓厚的“文革的味道”。这一年,尼克松访华,为武术的对外交流提供了机遇。1973年,国家体委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新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竞技武术的体制。1974年,武术走向美国、墨西哥等国家。1977年8月,举行了“文革”后的第一届全国武术比赛。虽然武术有了新的生机,但是同时,一直被争议的“武术性质问题”更是突出表现了出来,武术究竟是“武”还是“舞”,从1978年的武术定义我们看出,武术的技击性终于被盖棺定论,使武术从偏于竞技武术的道路上纠正了回来。
虽然这一时期,武术备受摧残,从这一时期的武术定义可以看出:肯定了武术的技击属性及体育属性,但武术的内涵却被缩小化。虽然也因当时文革及社会政治影响,武术只有套路,散手、功法等或含技击特性的被拒,但是武术技击的本质属性的最终被认可,这是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最大成果。
3.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1991年
1982年的《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对武术的定义是: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是中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10〕。
1983年出版《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中定义为:武术,使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11〕。
1988年底举行了全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会上通过与会者的广泛讨论,最后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将武术概念表述为:“从广义上看,武术既是文化,又是体育;从武术作为体育项目这一狭义的理解看,武术应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2〕 。
1989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武术》中,又将上述概念精炼为“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体育”〔13〕。
1990年《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中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4〕。
197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转折点,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同时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工作,体育事业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内成为世界上体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战略目标。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正式确认“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的合法席位。1980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会上明确确定了武术的健康发展路线,为武术中的对抗项目给予正名,摆正了武术套路表演的正确地位。1982制订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为武术对抗项目散手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1982年以来的武术定义来看,武术的技击性是武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终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986年3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正式成立,1987年举办了第一节武术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借此,全国兴起了对武术学术的全面研究,大大的推动了武术学术方面的完善。1988年年底,全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召开,会上对武术的概念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表述。由此很长时间内,这一武术定义都被沿用,1990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这为中国竞技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主力,明确了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一时期中国的武术事业顺风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武术定义肯定了武术的技击属性、体育属性、文化属性。其中“注重内外兼修”被正式提出,并明确体现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除技术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外,更具有民族特色。但是,这一武术定义模糊了武术的科学范畴,认为武术既是文化,又是体育,表述不够准确。作为武术外延的一种,功法及短兵等项目并没有被人们清楚的认识到。
4.改革开放的成绩显著时期1992――2008年
1996年《高等学校教材・武术》中认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5〕。
1997年《体育院校函授教材・武术》:总广义上讲,武术的定义并不是体育能涵盖的,从功能上也不局限于体育。总括起来说,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归属于传统的民族体育,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武术,是一种包含实用技击的人体文化;狭义的武术,应称为武术运动,是一种体育运动,主要包含套路和搏斗两种形式〔16〕。
199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础》中认为: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书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由套路到散打,以接触性技术攻防进行技击的技击类体育项目〔17〕。
2004年在《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一文中: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的人体动作为基本手段,以通过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来为一定社会服务为目的,以追求“天人合一”最高境界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18〕。
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中认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9〕。
2006年的《武术的嬗变与发展》中认为: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拳种方式传习,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技击类体育项目〔20〕。
2007年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武术》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21〕。
2007年的《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中认为:广义的武术是指中华民族孕育形成的人体攻防技术。它是以个体之间的徒手或持冷兵器械的攻防对抗为核心,通过招数的变化与劲力的运化,达到搏、艺、身、心兼修的系统性人体运动;狭义的武术是指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武术,即 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定义的武术 〔22〕。
2008《武术》一书:武术可概括为:以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功法运动、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3〕。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讲话,及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中国武术的下一步改革指引了方向,奠定了基础。1993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国家体委关于神话体育改革的意见》、《关于运动项目管理实施协会制的若干意见》、《关于群众体育的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政策意见,这些都是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的道路。1994-2000国家体委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5-2000年,我国有颁布及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由于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的健身意识开始不断增强,大众体育开始了逐步的发展。1992-2005年共召开了4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994年,中国武术协会举办了第一次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中国开始了对武术对抗性项目的积极探索。1996年《武术学概论》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武术的科学体系正式确立,同时别确立了“少林学”体系。武术科研中工作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1998年,武术段位制开始实行,同年武术在泰国举办的第十三届亚运会上成为亚运会常设项目。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为中国武术事业带了新的机遇,武术项目进入奥运会被提上日程。2003年,党的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这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念。2004年举办第一次全国武术功力大赛。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制订了《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明确了中国体育事业这一阶段的任务、目标。2008年8月8日,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对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大众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事业等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就在这次奥运会上武术作为奥运会非正式项目,首次进入奥运会。
这一阶段,武术学术研究的活跃,武术教学教育的蒸蒸日上,竞技武术的大步发展,“少林学”等武术文化体系的涌现,更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中国武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断的取得新的成绩。从这一时期的武定义来看,武术继续沿袭了,1988年的武术定义,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已经完全被认可,明确了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内涵,培养意志的传统文化属性及其文化价值,但是从形式逻辑学中的定义方法分析,“内外兼修”作为虚词不能作为定义项的内容;对武术的武术的外延也有了新的认识,对抗性项目不单一表述为散手,器械,功法也被加了进来。从张久超,蔡仲林,马 剑,邱丕相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的学者们开始认识到了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但还没有被广泛的认可。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是被发掘出来是这一时期中国武术的重大发展。
5.成功“奥运”至今2009――2013年
2009的《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武术》一文中提到: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围绕技击而展开的徒手和持械的身体运动〔24〕。
2009年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中提出:武术是以攻防技术为基本素材,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25〕。
2010武术是以套路(格斗及功法为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技击之道的传统体育活动〔26〕。
2011年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近代以前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有一定地域性特征和习练人群的带有民族文化属性和技击属性的各种拳种的总合〔27〕。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辞海》中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由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运动规律组成,是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手段。这两种解释只是说明武术是一个体育项目, 有表现出武术的本质,没有表明武术的外延和内涵,只是对武术形式的一种描述。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脚步越来越来,对武术的学术的研究更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2009年底,中国武术研究院召开了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批专家聘任仪式,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对武术事业的科学化、全面化可持续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武术功力大赛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直至2010年年底,武术功力大赛共举办了七届,这表明武术功力大赛也日趋完善。2009年,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开始面世,全方位的完善了武术段位制的考评标准、考评内容以及等级标准。并在同年,武术段位制开始进入学校。同年,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召开了“全国武术散打运动战略论坛”,会上对“散手”及“散打”武术术语做了统一。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在西安体育学院举办了武术文化与传承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会上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对武术文化的发展做了阐述与讨论,明确了武术是一种文化的性质。
从以上武术的定义可以看出,中国武术再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几十的发展,又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一项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物质文化的运动,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共同的文化结晶。
6.小结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的发展变化的,武术也一样,不同时期人们对武术都有不同的认识。1949年-1978年作为建国后的30年,武术的发展整体来说还是成逐步上升事态的,虽有瑕疵,最终还是未能阻挡中国武术前进的脚步。建国初的十几年虽然武术只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来开展,但是这几年为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术在文革时期是被打为“四旧”,技击属性被摒弃,但最终被“拨乱反正”,中国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得到了确立,为以后的武术的全面发展指引了方向;1978至今,作为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武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初期,明确确立了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完善了武术的内涵与外延,武术包含的项目越来越明确;在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时期,武术上升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高度,是人民对武术的进一步加深;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加深,武术更是作为我国的一种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武术发展起起伏伏,当代学者应以前人的努力、成就、贡献为鞭策,共同为中国武术发展再添辉煌。在此,只是笔者对建国以来当代武术概念的一个简单综述,持论未必慎密严谨,只做抛砖引玉而用。
参考文献
〔1〕〔2〕〔3〕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
〔4〕张文广.我的武术生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中央国术馆史编辑委员会.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6,6:75.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
〔7〕体育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10.
〔8〕徐致一.对开展武术的意见〔J〕新体育,1957.10
〔9〕徐才主编.武术科学探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10〕王林.武术概念的论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123-125.
〔1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
〔12〕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武术》编写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M〕,北京:年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13〕周荔裳.群雄荟萃议武术定义及其他〔J〕.中华武术,1989,2:2-3.
〔13〕高师武术教材编写组编写.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5.
〔14〕国家体委.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5〕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
〔16〕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武术》教材编写组.体育院校函授教材・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
〔1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7.7.
〔18〕张久超,蔡仲林. 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四川体育科学,2004.6.
〔19〕蔡仲林、周之华.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0〕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84-686.
〔2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06.
〔22〕马剑,邱丕相.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2-47(9).
〔23〕唐波.武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4〕邱丕相,杨建营.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6):1-5,29.
〔25〕关于召开武术定义与武术礼仪研讨会的通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文件.2009.6.
〔26〕周伟良.武术概念新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10-13.
〔27〕李远伟.传统武术概念解析.〔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