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逐渐“加码”,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或将加快进程。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10月29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上透露,体育课要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过1次体育竞赛等将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一个重大改革方向。
此外,下一步,将重点探索如何把学生体育锻炼、体育课效果纳入到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中,以及纳入升学和评优评奖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里去。
体育课也要留“课后作业”
王登峰称,推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真正开展全员参与的体育比赛。“很多人上了14年体育课后,都没有参加过一次体育竞赛。我们现在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至少参加过班内的比赛,这将是体育与健康课改革的一个巨大变化。”
他还谈到,另一个改革方向是让学生不仅要学会体育技能,全员参与竞技活动,同时要有常规的课余训练。他认为,语文课等文化课教完,要布置课后作业来巩固,体育与健康课上学会的运动技能,也需要课后训练和锻炼,因此,也要留课后作业。
据王登峰介绍,目前体育教育属于教育中的明显短板,这个明显短板包括了场地、师资、经费、扶持等方面,同时也缺乏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政策和机制。他表示,这些短板下一步将要重点补齐。
将体育锻炼纳入学生整体评价体系
如何补齐上述短板?据透露,一个重要方向是学校体育工作要在全过程中对师资、场地、经费、扶持政策等相关工作作出评价,还要对体育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具体效果将体现在学生身上,比如学生是否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体魄强健是否实现,健全人格、锤炼品质有没有变化,“学校体育的效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将会成为下一步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尽快完善对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王登峰向记者表示。
谈到如何激励学生发自内心地抛开各方面压力,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并坚持每天锻炼,积极参与竞赛,“必须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里面增加这一部分,才有可能实现。”王登峰说。
他表示,目前,教育部也在探索如何从根本上扭转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不够的局面。下一步,将重点探索如何把学生体育锻炼、体育课效果纳入到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中,以及纳入升学和评优评奖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