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8.6万名登封武校学子在8.2公里的迎宾路上同时演练少林武术,充分展现了武术学校——登封这一靓丽名片的名副其实。当然,也只有登封能展现出武术的这一宏大场面,因为这样的武术教育集聚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1982年,电影《少林寺》让千年古刹和以寺命名的少林武术惊艳亮相,随之而来的武术热潮席卷大江南北,学武成了那个年代很多青少年的梦想和追求。与此同时,各类武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应时而生,据统计,那时全国各类武术馆校最多达1万余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的文化教育需求不断转换,我国的武术馆校发展势头也从上个世纪的风起云涌逐渐回归了应有的理性。目前,在中国武术协会全国武术学校运动员注册系统登记备案并审核通过的、带有学历教育的民办武术学校已不到200所。
虽然数量急剧减少,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武校已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成功蜕变,新型武术馆校在更科学化的管理、更合理的课程设置下,文化作为教育基础、武术和文化课并重,学生出路更加广阔,市场开发也更加多元。很多传统武术学校在完成转型后,已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的模式,为我国的特色教育贡献着独特、不可忽视的作用。
少林拳的发源地河南省登封市,自古就拥有大批武术人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980年登封县第一所公办武校——少林武术体校开办时,却只有20多个人。也即是在那时,登封县开始出现了民间拳师以师带徒的家庭式授武传艺模式,如今的塔沟武校、鹅坡武校的创始人刘宝山、梁以全都是这时开始开班带徒的。
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登封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充满了坎坷。今天,登封少林武术已近乎于一个集聚性产业,市区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9万多名武校学生,登封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功夫之都”。
因应社会变迁大潮,登封武校在武术馆校的洗牌中,不断调整办学思路,精简课程、重新调配武术和文化课的比例,改善学生宿舍条件,让学校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少林鹅坡教育集团董事长梁少宗说,以前考虑不到学生毕业后的问题,只关注他们在校期间,现在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出路,为他们修路、铺路,让他们上大学,为他们制造更多的机会,找有意义的工作,帮他们寻找到在社会上适合自己的位置,“现在每年学校都会有百八十学生考入大学,在校生会想,明年我也要上大学,自然就充满了希望。无论是从武术训练到文化课,学校内部都形成了一股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样,山东莱州中华武校国内4所分校,在校人数加在一起大约1万人,莱州武校的特色也始终是“文”和“武”。莱州武校所有学生都学武术,小学、初中的文化课和武术课比重大约在三七开,而到了高中,则是四六开。校长李明治始终认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什么秘诀,一句话——靠孩子的出路生存。
学生的出路其实也直接关系学校的出路,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的武馆武校都经历了转型,由原来的以武术为主变为以文化教育为主、实行武术特色教育。前几年,福建泉州两所赫赫有名的武术学校——南少林武术学校和剑影武术学校先后将校名中的“武术”二字去掉,但两校校长都表示,无论学校怎样转型,都仍然坚守着最初的信念,把武术作为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