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长城“上步七星”
我叫叶泳湘,1986年出生,正儿八经的上海人,杨氏太极的第六代传人,从外婆那一辈算起,已经三代习拳了。
我现在跟人讲,我算杨氏第六代传人,这是怎么算的呢?杨氏太极开山祖师爷杨露禅,第一代;传到孙子杨澄甫,第三代;傅钟文老师是第四代;我妈第五代,我自然就是第六代了。
杨氏早几代传人都有血缘关系,即便是傅钟文老师,天赋高名声大,也是娶了杨澄甫先生的侄外孙女儿,才当得起传人的称呼,不然,即便是学了师父整套的本事,外头人怕也是不认的。
外婆吴静霞摄于73岁
我外公外婆一直坚持练拳,老两口都活过了九十岁。外婆73岁的时候,在家门口打了套五禽戏,然后背着手开始蛙跳,毽子可以踢出花样儿来,双盘腿更是轻而易举……外婆对子女练拳也很上心的,先后请了好几个师父教拳——那个时候的老师教拳不收钱,但得孝敬烟酒食品,礼仪上得毕恭毕敬。
左陈铁玲(家母),右傅钟文(杨氏太极第四代大师)
在我妈14岁那年,外婆就把她送到杨氏太极名家傅钟文那里拜师,这一拜就是近三十年。跟许多传统行业一样,那时候收徒弟都是学徒制,老妈从倒马桶到洗衣服,一直伺候老先生到咽气那天。
我母亲是个异数,当初很小年纪就被送到傅老师门下,学拳快倒是其次,关键是投缘,机灵,老师什么话不说,一个眼神,我妈就知道该端茶该递水该走该留。入门以后没几年,傅老师走哪儿都带着我妈。
傅钟文在指导家母陈铁玲招式扇通背
老妈总说她以前在圈子里名声很大,练杨氏太极的没有不知道的。我从来不以为然,毕竟她十几年都不出去混圈子,也不坐主席台或者裁判赛事,就和普通打拳老太一样。直到几个月前,我去河北邯郸永年县,跟当地县领导一桌吃饭,友人介绍说太极传人,领导也没太在意,毕竟在杨露禅故居,传人并不显得特别新鲜。
然后闲聊时,问到我和谁学的拳,我说我是陈铁玲的女儿。领导立马双眼放光语境转换,追问起老人家身体如何,又回忆起第一届国际永年太极联谊会上,我妈和傅老师现场推手,“呼”一下,现场所有人都围上去了,那景象,啧啧,钦佩得很。
1991年第一届国际永年太极联谊会,旁边都是那年代十分稀罕的摄像机,
万众瞩目
很多人问我几岁开始学拳的,老实说,我不记得了——打从刚学会走路开始,外婆外公就带着我练拳,我在一边模仿,自然地就练上了。
还是读书前,有一天,妈妈让我摆架子,就是静桩,弓步一动不动半小时,我忍得想跳起来,老妈一棍子就抽腿上了。从此以后,我练功不勤快抽,字写不好抽,学校闹事儿抽……曾经把衣架抽断。
叶泳湘1991年拳照
我记忆中,从没享受过武术世家出身的礼遇。你想啊,九十年代,谁能赚到钱算谁厉害,太极?练来干吗?赚得到钱么?我妈的学生,同辈,都当着我妈的面问这样的问题,问得我妈哑口无言。
我小的时候,我妈经常要陪着傅老师全国各地去教人练拳给人上课的,那个时候,练拳的人太希望多些人能成为同道,授课教学基本都是免费,再远的地方,对方顶多也就出点路费。等课上完了,傅老师看我妈辛苦,请吃一碗面,一顿饭,就这样了。
傅老师去世前,我妈也一直坚持义务上课,直到后来,我妈才开始通过教授外事领馆,外企领导,收点学费,家里的情况才好转起来。
1992年5月,上海闵行体育场,澳大利亚杨氏太极交流会
七十年代,日本跟中国刚刚建交,组建过代表团,到上海进行武术交流。那时候我妈和傅老师作为接待方代表,跟日本的武术家作过交流,对方印象蛮深的。
到1993年的时候,日本那边发了邀请函,指名邀请我妈前往日本,进行正宗杨氏太极的传授,上级通知一层层下发,最终传到上海安庆路菜场——我妈当时的工作单位,然后经过一年多的程序和审查,我妈被赋予了“教授”的头衔,赶往日本进行授课。
老妈在日本待了三个月,回来后的很长时间里,她都没有提及在日本的旅行见闻,问起,只叹口气,然后狠狠地转头让我用心练拳。
母亲在指导拳架
数年之后,妈妈才谈起,日本那边的学生,学太极的劲头太足,足到可怕。太极在国外被当个宝,国内被当根草,她说这样继续发展下去,未来不知如何。
或许是我妈教得好,学员反响不错,第二年,日本太极拳社再发邀请。可惜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神户大地震,日本经济泡沫又一下子破个干净,到处都是破产跳楼的,没人再有心思学拳,此事就此搁浅。
中学里头发短得像个男孩子
老妈因为要到处教课,怕荒废了我的基础,在我8岁时,送我去虹口的精武训练馆学少林。来训练的孩子不同年龄,小的只有5岁,大的要升中学,在一起流汗,一起挨打,一起欢笑流泪。
精武学校其实跟现在的武校还是有差别的,那里的学生都是在正常学校的课程结束后,用业余时间学武术。那段时间挺辛苦的,先在学校里上完课,作业能写多少算多少,然后赶去精武,训练结束回家继续练本门的功夫。
我每天骑着小小的自行车来去,一年四季,刮风下雨,弄堂里的家长们都叫我“小杨子荣”,可能是因为我个子小小穿着雨披踩着脚踏车的样子,和智取威虎山的英雄杨子荣有点儿神似吧。
年轻時的父亲和母亲
1997年,我去了父亲那边上中学。对练武人的歧视,也跟着我一起来到中学这边,反正我一有表现不如意,老师就拿这事儿挤兑,“你去打武术算啦,来这里读书干吗啊”,还有说我“只长身体,不长脑子”。
学业加重,日常的太极功课就搁下了,只在寒暑假时,回到外婆这边,接受妈妈的“地狱式”特训。
年轻時的母亲和小時候的我
每天早上吃好早饭我妈就督促我练拳,拉筋,除了一日三餐,和一个小时的午睡,一整天都在练拳,练不好就挨打。家里太小,练拳就只能在家门口的走廊上。记忆中最多的场景,就是晚上借着路灯的光亮,拿着两米多长的白蜡棍,跟着母亲练。
练到筋疲力尽,整个上海都进入梦乡,我妈觉得满意了,才让我吃点宵夜睡觉。
大学,我考的是上海体院的经管系,填志愿的时候,我其实一直在思考,学这个专业,有没有办法让自己以后哪怕不是凭太极,凭管理也能吃上一口饭。哪怕某天不能教课,哪怕残废了,也能靠脑子,好好地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读书期间老妈介绍了她的一些学生给我,我用英语上课,积攒学费。大学后面几年,我就没问家里伸过手了。
大学時期教课
毕业后,我拿着简历去找工作的时候,我想试试,看看能不能凭着手里的文凭,走通武术之外的门路,养活自己。
现实挺残酷的,公司面试,先问的往往是你英语如何?有哪些社会实践经历等等的问题。特长那一栏里,我倒是写了太极,人家根本直接无视。
2009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私营创业公司里当行政文员,月薪两千五百元,扣除交通通讯等等开支,所剩无几,我吃得很不好。从大学毕业开始,老妈就让我交房租了,给我划了间差不多4平方米的小屋子,每月500元房钱,500元饭钱,家里有大的房间,想住可以,房租得涨。
更关键的,是我觉得自己真的应付不来那种电脑桌前的工作,好比宝剑,用它去拧螺丝?我觉得这么下去,空耗青春。
教大班课
第二份工作,在陆家嘴的一家健身会所当太极老师。因为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妈妈给别人上课,这对我驾轻就熟。当时的上海,除了公园里教老人的那种,正经教太极的健身场所其实屈指可数,他们大多都是跨国公司的外籍员工,企业高管,对学太极的兴致很高。
2009年我上一堂课75分钟,标价258元,我拿70元。为了生活,尝试过连续几个月,从早上五点做到晚上九点,不停地上课,我拿到4千多元工资。
中外学生
从健身机构出来以后,我在各处跑,给国际学校,给企业培训,给个人做私教,我越来越理解母亲奔波忙碌的表象背后,为家庭付出的辛劳。也渐渐理解为什么母亲会用支付房租的方式迫使我独立生活。
2012年,生活稍有起色的我开始公益授课。在静安区的一所社区学校,教那里的学员打24式简化太极。半年后,我问学校要了900元的交通补贴,对方很惊讶,据说他们是第一次碰上公益授课还要钱的。
公益授课的初衷,是希望把太极推广给更多普通人,但经过交通费事件之后,我发现这条路暂时还行不通。
叶泳湘荣获上海精武第十一届太极传统武术比赛各式太极拳第一名
2013年,我获得了上海精武第十一届太极传统武术比赛各式太极拳第一名。2014年,第十二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传统杨氏太极拳金牌、传统杨氏太极刀金牌、传统杨氏太极剑金牌。然后,开始有了点名气。
老祖宗说,"无瓦遮头不教"、"舞龙舞狮不教",说的是,太极不是街头卖艺,也不该义务教。真碰上有资质的好学生,家里实在困难,可以拖可以欠,但不能免,必须有同等的价值付出才会珍惜所学,才能光大门楣。祖师爷杨露禅进京,走的也是皇家的路子,上层的学员。太极的价值,需要社会地位的体现。
继承母亲的棉衣,也继承母亲的技艺
2013年,有学生介绍我去复旦大学给EMBA班上的同学上课,学员基本都是企业高管,金领人群。我只获取教授太极劳动所得。
一方面技艺精进,授课水平提高,另一方面,生命流逝,自己的时间越来越精贵,还要做其他事情去传播太极文化。而传播是个无底洞,我用自己的授课积蓄慢慢去填,能填一分是一分。"取之于太极,用之于太极。"
世家传承出来的真东西,跟公园里的"洋泡泡"有多大的不同呢?简单说明,人在练拳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骨骼、经络都有一个最佳的支撑和发力点,有些角度不能偏一点点,举个例子:身法和步法的幅度需要手把手喂劲,为何这个位置?一试就知。弓步位置不对,膝盖就会受伤,越练越伤。你练的是不是真东西,练一个月,膝盖不疼,身体健康,越练越美,那是真东西。
杨氏传统太极剑
那天我正给学员上着课呢,一个中年男人上来敲门,说想进来体验一下,我问对方有预约吗,他说没有,不过他有学过,想上来看我教得对不对,我一听,就知道遇上挑馆的了。
对方报了姓名师门,讲了通自己的资历,然后等我接茬。
我说这样,今天刚好新学员在,我们一起打一套拳,同一套拳,正好这个学员也是来体验的,看完谁打得好,学员爱跟谁走随意,如何?
男人同意了。待一块儿打完老架第一段,他昂着的头颅低垂,羞愧退走。
太极•长城“金鸡独立”
我本来只是在讲课的时候要找专业和美感结合的太极照片,在网上居然一张都找不出来。
2015年,我就找朋友拍摄了两套太极写真,一套在古长城上,一套在安吉竹林。
谁知道一夕之间,火了。这些影像在微博上被转发了数万次。现在微博上,每天留言想跟我学拳的,都有几百条。
接着自媒体转载,百万阅读量,2016年8月,一个知名的视频平台通过微博联系到我,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对镜头有些排斥和恐慌,后来编导说服了我把自己的故事说给更多人知晓。谁知道拍摄的五分钟视频,全网千万浏览量,着实把我惊到了。
太极“下势”
太极这个行当里,颜值平均水平不怎么高,可能好看的人也不来从事这份没什么钱途的行业。没人想过把太极做得年轻一点,漂亮一点,时尚一点,那么,从我开始吧。
我大学里学的经济管理,之后又去英国游学,在几个欧洲国家都游历过,对比发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国内和国外相差不止一个级数。
除了教课,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喜欢旅行,去观察天地,去接触更多新的事物;一个人的时候喜欢看书,养树,弹古琴,做裁缝,研究芳疗,设计首饰;还会时不时闭关,精进自己的武学技艺;还要思考太极传播的下一步棋……那么多思考中的事,而今只是刚刚起步。
和母亲一起练棍
叶泳湘穿上古装,挽起发髻的扮相很古典,活脱脱一个武侠小说里走出来的矜持冷傲女侠。当她长发放下来,开始和你对话的时候,你会发现,她和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八五后,并没有什么不同。有一点漫不经心,一点无所谓,我就是这样,懒得和你多说的个性。
但是,她有和其他同龄女孩不一样的梦想,她想做一个正宗太极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叶泳湘练太极
在这个网络和高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可以打败人类,导弹射程可以达到一万多公里。中华传统文化武术,原本防身格斗的作用渐渐改良成健身动作,甚至舞蹈动作,很多传偏了,有的甚至消失了。
其实,正在消失或者迷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不止太极一项,都需要有担当有理想的人,来恢复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