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中医院骨伤科医生正在问诊
蔡李佛鸿胜堂以传统手法为患者治疗
在电影《叶问1》中,从北方南下佛山的金山找来到叶问家中踢馆。在打斗过程中,他来势凶猛,连连发拳。叶问也使出咏春拳,刚柔并济、沉着应对。叶问先后用脚踢、膝顶、手扇,最后用鸡毛掸子打得金山找满嘴鸡毛,灰头土脸而回。
在清末民初的佛山,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喜习武傍身,当时佛山武馆林立,开门收徒成为不少拳师的谋生手段,《叶问1》中表现的派系间占地盘打斗的事情时有发生。武林中人,一出手便招招致命,群众手脚损伤,甚至骨折的事情并不鲜见,这让武馆武师在医治跌打损伤上的医术日渐见长。
“未学武术,先学跌打”这句谚语,正是武医不分家的有力旁证。
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渐渗透,人才、草药等问题使传统武术和中医骨科医学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并慢慢走向衰落。
近年来,武术复兴被频频提及。作为武术之乡、南药之乡的佛山,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打捞拾起武术和中医骨科医学的精华,并使之发扬光大?
武医同源
手抄拳谱药方代代相传
清末民初,由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秩序混乱,人们急需一技傍身,这使武馆成为风靡一时的时代标签。而为了争地盘,武林人士间的械斗时有发生,轻则擦伤碰淤,重则断骨、内伤。武馆师傅新收徒弟,“未学打人,先学挨打”往往成为其教导徒弟的首起句式。
正因此,“未学武术,先学跌打”成为当时武林中人的习惯,不少习武者本身就是跌打医师,而当时大大小小的武馆都有自己独有的跌打秘方。
佛山鸿胜馆由张炎(又名张鸿胜)创办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100余年来,培育了陈盛、雷灿、黄宽、李恩、陈棉、谭立、张三炳、钱维方、吴勤等武林英才,由于弟子众多,武馆林立,鸿胜馆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武馆。
蔡李佛拳鸿胜馆第四代传人朱绍英15岁开始习武,其爷爷朱恩是蔡李佛的嫡传弟子。当时习武之人基本都懂跌打,朱恩晚年也在家免费为街坊医治跌打损伤。朱绍英自小便看到家中伤者络绎不绝,他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到跌打医学的相关知识。
“爷爷那个时代,市井民间、武馆间时常发生打斗,人们打架很多时候不是赤手空拳,而是拿兵器动刀动棍的,断骨、脱臼的人特别多。”朱绍英回忆说,当时佛山的医院很少,也并未有西医开刀接骨之说,人们发生伤残多找跌打医生医治。不少人经常托着断骨的手臂来找朱恩驳骨,也有被打至内伤吐血的人来家中求医。
旧时代,佛山的武馆几乎家家都有自制的跌打药酒、药膏,跌打酒一般配以各种中药磨粉,再用高度烈酒浸泡成气味独特的药酒。武馆的药方和拳谱都以手抄本的形式代代相传,朱绍英目前收藏药方也是由其祖师爷代代流传下来的。
“手抄本里面有食疗、内用、外敷的方子,皮外损伤、被打伤穴道、吐血内伤等的方子,分别都有介绍。”朱绍英说,这些方子都是经过历代先人的实践验证,并选用加以保留的药方,能留下来的方子都非常有效。
朱绍英从祖辈、父辈那里传承了部分骨伤医学,加上自身的热爱,他不断看书钻研,并于业余时间帮助熟人医治跌打损伤。直至近年年事已高,他才收山。
市场衰落
逐渐消失的武医“土壤”
武术和医疗间的关系向来微妙,“武医同源”作为佛山南派武术的特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时期,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旧时代,佛山的大型医院没有如今发达,民间的跌打损伤多由有武术背景的家庭小作坊承包了。”朱绍英介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基本每个练武之人都懂跌打损伤、骨伤的医治方法,佛山不少人依靠开武馆教武术谋生,而医治跌打损伤自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生活来源。
据介绍,佛山骨科名医李广海也是鸿胜馆三传弟子,他创立了李广海医馆,对穷人免费赠药,济世救人,并在解放后先后担任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院长一职。
然而,源远流传的佛山武医文化,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已逐渐衰落。
“培养武术人才和传统跌打骨伤科人才的土壤已经消失了。”朱绍英说,他的爷爷辈精通驳骨术,为人驳骨后,上药消肿散淤,4至6周后伤者的骨头便会自然愈合。如今,武馆大多变成人们培养兴趣的地方或者是健身室,大医院也多了起来,人们手脚有伤残,首先会选择大医院。用进废退,不少武师已不懂驳骨术。
朱绍英现在多为街坊解决筋腱、肌肉问题。“我一直以来主要针对人体的软组织、旧伤患的问题进行治疗。普通驳骨中医完全可以做到,但如果是粉碎性骨折等问题,中医驳骨始终不及西医的手术。”
“以前每家武馆都卖药甚至自己去采药,磨粉浸药酒,现在很多中药都难以找到。”佛山耀保咏春拳馆馆长麦耀明虽然家中藏有不少祖传的药方,但他已很久没有按照这些药方来制作跌打酒。
在他看来,按照药方自己制作药油耗时费力,而舒筋活络的药油如今随便就可买到。在他创立的咏春拳馆中,学员们发生手脚损伤等情况,都用佛山中医院研制的陈渭良伤科油来治疗。
另一方面,药效好的山草药如今已难觅。“以前岗山,甚至汾江路边都有很多野草,里面就有草药,武师可以自己去采摘,如今想要按方找到适合的药材并不容易。”他说,仅仅是白花丹这味药,很多药铺都没有。
武医复兴
如何重新拾起传统中医骨伤医学?
“发生车祸的时候,你的四肢能动吗?”“有没有麻痹感?”12月1日,香港注册中医师李国韶在佛山中医院一楼骨伤科坐诊的过程中,一边从上而下一节节手摸患者的脊骨,一边轻声询问。
作为佛山骨伤科名家李广海的嫡孙,自2010年开始,李国韶每周都坚持从香港回来佛山一次,于每周二在佛山中医院开诊。其余时间,则在其位于香港的私人诊所医治病人。
他从小受到祖辈、父辈的熏陶,熟练掌握传统中医骨伤科医术,并一直坚持以传统中医理论行医。
在李国韶出诊时,一名病人带着一张忧虑的脸咨询,“我锁骨骨折,要不要做手术?”在做完把脉、摸骨等检查过后,李国韶解释道,锁骨骨折很难固定,如果不做手术可能会影响美观,但不是非要做手术不可,通过中医的方法,骨头也可以自行愈合。
他向记者介绍道,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90%以上的跌打损伤、甚至骨折的病人都用传统的中医方法治疗,大部分的骨折问题可以不用西医开刀做手术的方法解决。而改革开放后,西医的医疗设施越来越先进,对骨折等问题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西医逐渐盛行。
“在香港,中医医师只能用中医的手法和模式行医,西医如麻醉、照X光等方法,中医都不能运用。”这使他一直潜心中医医学,但实践过程中,他发现,中西医都有自身的魅力,有些中医难以医治的病例,西医便可以治愈,有些西医上的难题,中医可轻易解决。“如果病人很痛,中药的止痛效果不快,可用西医的止痛药,如果病人有痛风症,西药的药效很快渗透,也可以用西医的方法医治。”他提醒道,这在内地可行,但在香港是禁止的。
而中医的骨科药,如李广海研制的“泽兰汤”、“钓鱼散”等,在祛瘀等方面非常有效。
如今中医骨科医术已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很多也已经失传,但传统中医医术的独特魅力仍受人称颂。李国韶认为,传统骨伤医术和西方骨科医学可互补发展,这样更有利于传统中医骨伤医术的发展。
这正是他每周坚持回佛山开诊的原因,一是回来交流学习西医医术,二是可以把传统的李氏骨伤科继续发扬。
话历史
豆豉巷曾有近百家医药馆如今跌打药却走不出武馆
禅城区升平路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佛山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在1949年以前被称为筷子市豆豉巷,当时的豆豉巷街铺林立,一片繁华的景象。
据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仅在约200米的豆豉巷中就有27家经营药业的店铺,到清中叶道光年间,全行业店铺近100家,生产品种有数百个,主要剂型有膏、丹、丸、散、油、茶、酒七种,从业人员1000多人。由此可见,当时南药之乡佛山药业发展,可谓一片如火如荼之势。
而在武馆中,武师对各种跌打丸、跌打膏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每家武馆都有祖传的跌打秘方。
但如今,升平路已失却当日繁华,武馆里的跌打秘方,也面临着走不出武馆的困境。
“跌打属于医的范畴,由于法律法规和自身的限制,跌打医师很难拿到牌照,跌打铺大部分都以民间作坊的形式出现,走的是地下工作路线。”蔡李佛五传弟子梁旭勇表示,这让武馆内的跌打骨伤医学和跌打药酒很难普及,也很难进行标准化的推广。
在鸿胜堂大门入口处,几个玻璃橱窗内陈列着鸿胜堂的活络油、活络贴、万应膏,统称“鸿胜三宝”。这是2012年鸿胜堂根据祖传秘方加上现代制药方法研制而成的,但“鸿胜三宝”至今仍留在武馆的橱窗内,未能在药店公开发售。
“药品要上市必须经过五年临床、食药监局发证等多项程序,且如果要上药店公开发售,最少要花上一两千万元。”梁旭勇表示,资金不足让武馆跌打药酒的发展踌躇不前。目前,他正在寻觅大公司,统筹跌打药酒入市的事情,希望先把鸿胜堂的活络油推向市场。
探未来
武馆联手高校培养人才
“武医同源”,武术和跌打对于武林中人来说是信手拈来、熟练运用的两种元素,而面对武医的日渐式微,社会上对于复兴佛山武术和南药之乡的呼吁从未间断,但不少措施难以击中痛点。如今,有4名武馆拳师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并以自身的力量,对武医文化进行整合、发扬。
武医发展式微功夫推拿走向市场“以医养拳”
推拿师傅梁汉在顾客颈椎部位先使出一招“老汉推磨”,帮助顾客放松肌肉,再在客人皮肤上涂上特制药酒,用“小龙探路”,找到病灶,把气血不通的部分,用缺血性压迫的方式,将局部血压提升,使血液到达气血不畅的部位……12月1日傍晚,在位于同华路的蔡李佛鸿胜堂内,记者看到功夫推拿的全过程。
功夫推拿是蔡李佛鸿胜馆梁旭勇、朱绍英、黄文佳和夏汉广4名师傅首创的保健治疗方法,他们欲以这种武医结合的方式,帮助现代人消除颈椎疼痛、旧患旧伤等病痛。
蔡李佛五传弟子梁旭勇师傅自小习武,对蔡李佛拳情有独钟,但他发现,很多弟子在习武时都容易半途而废,留下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以前可以习武为生计,但如今习武,只能当作一种兴趣。”他在2008年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联合其余3名师傅,4人花了2年时间整合出完整的功夫推拿手法,并成功把蔡李佛鸿胜堂功夫推拿申请成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底,同华路上的鸿胜堂开业,梁旭勇以此为平台,推广武医结合的概念。
“如今很多武馆变成培训班,但我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习武者们‘揾食’的地方。”梁旭勇表示,蔡李佛鸿胜堂内的推拿技师,平时既练武,也练习推拿手法,有武术功底的他们在推拿的力度和技巧运用上,很容易拿捏到位。“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武医师,以武功为病人消除病痛。”
“武医师”人才缺乏武馆与佛科院合作培养人才
“武医文化要整合推广,必须依靠更高的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和认可。”梁旭勇说,功夫推拿正在走理论化和标准化的道路。蔡李佛鸿胜堂目前正与佛山科技学院体育系合作,研究整理功夫推拿的实践效果。
“通过各种研究测试,我们可以得出各种数据,来支撑武医结合的成效。而武医的手法应该针对哪些人群,哪些手法可以医治哪些病症,以后都可以有科学的数据和标准支撑。”他说。
近年来,梁旭勇和其他师傅每周都会到佛山科技学院,给该学院体育系的学生上课。此前,功夫推拿在佛科院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一个专业的方向出现。
“我们最近已经对大一的新生进行了面试初选,准备在里面挑选20名底子好的学生,进入创新创业武医方向班。”梁旭勇透露,这个方向班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里的其中一个专业方向,学生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武医结合方面的课程占重要位置,他们既要习武,也要学习推拿。
对于武医师的人才缺乏,武馆与院校此番合作之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的瓶颈问题。
对于武医结合,蔡李佛鸿胜堂的师傅们做的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功夫。梁旭勇表示,在功夫推拿打造出标准化的模式后,便可进行复制。他们未来对武医文化的弘扬发展还将进行更进一步的市场化探索,或把武术表演、竞技体育、醒狮、医药进行打包整合,统一推广出去。
“未来医药产业、武术文化产业将可捆绑打造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如今已经有很多投资者感兴趣,希望终有一日,能把这些东西挖掘整理出来。”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李晓莉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