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数据都表明,早期干预能够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在积极的发展轨道上,对执行功能的发展影响深远。
比起4-5岁的孩子,8-12岁的孩子修习武术的受益更大。
一、
十年前,山崩地裂,万人罹难。
十年后,这场凶猛天灾给国人的印象依然深入骨髓,但安康家园的孩子已经开始改变。
行伍出身的胡源忠,曾担任武警女子特警队的擒拿格斗教练。军人不怒自威的形象,曾让当年初到安康家园的孩子们怀疑。
安康家园的孩子,都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孤困儿童。
青春期的孩子难免调皮捣蛋,更何况是这些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
家园里的孩子跟人打架了,胡源忠会默默扔过去拳击手套、头套、护具,说:“你跟我打。”
胡源忠自己从不出拳或只出虚拳,而是鼓励孩子出拳。几分钟下来,胡源忠会告诉精疲力尽的孩子什么才是武德:“打架证明不了任何事。”
8岁就进入安康家园的小华,平时叫胡源忠“老汉儿”(四川方言中爸爸的意思)。他很喜欢向“老汉儿”学习拳击和擒拿格斗,还得过武术比赛的奖牌。刚进家园的小华胆小,常做恶梦。通过习武,小华更加自信。
胡源忠说:“这些孩子受过创伤,会更敏感,需要时间愈合。但我们不能只是同情,而应努力让他们生活地跟其他孩子一样,面对现实,找到自信。”
心理学家有研究表明:对于一些神经质倾向或有慢性心理疾病的患者,武术可以转化成好的咨询辅助手段。在武术中,人们通过身体活动和团体经验增强自信心,学会放松,专注,果断,诚实的沟通交流。
二、
沈某现在开车小心多了。但提起那场车祸,他依旧心有余悸。
两年前的2月16日,沈某驾驶一辆白色轿车,因避让一辆转弯的电动自行车,将步行至此的庄某撞飞。
撞击发生后,庄某在空中360度翻腾后跌倒在路边,车辆严重受损,庄某也貌似受伤并被送至医院检查。
见多识广的交警到达现场后,看到车辆挡风玻璃都被撞个‘大洞’,“被撞者肯定伤情不轻”。
但令人惊讶的是,经医生诊断,庄某只是受了点轻微的皮外伤,并无其他大碍。
医生甚至表示,“毫发无伤”。
原来,庄某从小练习武术、身子骨硬朗,身手敏捷反应迅速;并且,在遭遇撞击后的瞬间,庄某本能的保护反应、尤其是双手着地,起到了巨大的缓冲,在成功化解外力的同时也起到了有效保护身体的作用。
因庄某几乎没有伤情,加上其与家人都很通情达理,沈某仅赔偿了一点“受惊费”。
科学研究表明,武术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防护的能力,增强体质,少得病。长期习武则能够促进孩子身体全面发育,提高速度、协调、灵敏、力量、柔韧等素质。
三、
其实不止国人习武,许多外国人也爱上了武术。
美国华盛顿的一名男子Alex Lovell和女友Emily Javier本来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但有一天,Emily Javier在浴室里发现了红色的头发,而她自己的头发却是绿色的。
她还在Alex的后背发现了抓痕,并且肯定那不是自己抓的。
都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福尔摩斯,一点蛛丝马迹都会成为“铁证”。
愤怒之下的Emily Javier买了一把武士刀,趁Alex熟睡的时候挥刀砍杀。
睡熟的Alex是被疼醒的。
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女友挥舞着武士刀向他疯狂砍来。
生死存亡之际,他没有被吓呆,而是回想起了自己曾经学过的咏春拳,于是拼命反抗,最终顶住了女友的疯狂砍杀,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
顺便也救了Emily Javier。
很多研究还指出修习武术与提高自信心,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和果断性,降低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均有关系。
四、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家长的手里。
研究表明,3到11岁的儿童如果自控力(self-control)比较差(冲动,无持久性,注意力控制差等),30年后,这些人很可能发展较差。
科学杂志的一篇针对大脑执行功能的文章就号召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干预,他们指出即便早期干预只是产生细微的积极影响,对孩子未来发展曲线也会有巨大的影响。
如果难以抉择,不如干脆习武。
传统的武术强调的就是自我控制,纪律性和性格发展,被称为孩子童年时期的有效干预手段之一。
所以,让孩子习武,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