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武术早已不再是古代的自我防护、格杀手段,而演变成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文化体育项目。但武术依然保留着基本的“规范”,其中延续千年不变的便是武德。
古语有云:“习武先习德”。而所谓武德,具体是指在习武、教武和用武德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说到底,就是习武者的人格品性。
武德是武术运动的灵魂所在,也是习武者必须要遵从的无形标准。“武以德立,德以武显”,这便是老前辈告诉后人们的朴素道理:德是习武的前提,也是中华武术传承的根本。
因而,正确的教授武术,也在于正确的传授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生性格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极强,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初始时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此时对孩子进行武德教育,让他们循序渐进加强自身武德修养,并逐渐培养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再者,学好武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体悟这种习武精神,能让孩子们更容易找到安全感。这种心理作用,能让孩子不断增强自信,从而在同龄群里更具优势。更重要的是,幼年时打下的这种基础,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勇往无前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未来面对任何挫折,孩子都敢于面对,克服困难!
最后,中华武术对协调性和柔韧性要求都很高。孩子在追求“身手敏捷”的过程中,还能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让他们变得思维清晰,应变果断。这种思维启迪,也会反映在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和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