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术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已经掀起了一阵习武热潮。但武术之于教育,真的只是简单的技术传授,强身健体吗?
非也,武术教育的真实目的,是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当今这个时代,受西方竞技体育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武术本身文化特色已被过滤得所剩无几,而缺少了其核心文化竞争力的武术,也就丧失了其立足之根,在世界体育森林中显得举步维艰。
武术是体育项目,但并非只是体育项目。武术高于一般体育项目的原因是其内在的沉甸甸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兵法学、伦理学等水乳交融,其发展“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融通、身心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重要理念”。
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中国武术千百年来薪火不绝之生命力所在。因此在武术进 校园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应该是文化教育+体育教育,而并非简单的“招式传授”。
世界正在向着多极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将成为主流,西方强势文化正在压缩着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威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安全。
事实上,当无数的青少年热衷于麦当劳和肯德基,沉迷于美国大片,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嗤之以鼻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对自己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可。能改变这一切的,只有教育。
事实上,自2004起,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要求“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2008年,教育部开始发力推动传统武术进校园。随后,围绕着“传统武术进校园”这一重点工作,坊间开始传出各种声音。最终在2016年年底,由国家体育局一锤定音:国家层面正力推武术项目进校园重点工作。
这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民族精神培养的高度关切。
弘扬民族精神,武术堪当最佳载体。因为武术文化中饱含着民族精神的主题,充满了反映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一部中国武术史,其本身就是一部慷慨悲歌的英雄史,无数武林志士在其中演绎了一幕幕生动、感人的历史篇章。
每当外族入侵,民族危难之际,武林豪杰们就会挺身而出。例如西汉大将霍去病保卫边疆屡立战功,在沙场度过一生;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其“精忠报国”的信念至死不渝,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满江红》,其英名和事迹传颂千古;明代为抗击倭寇而南征北战的军旅武术家戚继光,其“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诗句,表达了他不为名利,志在报国的决心。
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蹂躏而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时,众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彰显了其浓浓的赤子之心,例如大刀王五、霍元甲、王子平、蔡龙云等,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无愧为民族的精神和脊梁。
“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中华武术作为体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理当受到政府部门重视,学校武术教育理当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而切不可流于形式,只成为简单的健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