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拳术丹田运气的机理(上)
2018-05-10 22:36 作者:袁康就
33647
分享到

前言

当我们提到武当拳术,一定会想象它是一种以柔为主且柔中寓刚的武术。这个观念的产生,很多是与张三丰是否创造太极拳的考据相关,从而出现“少林”与“武当”二分的说法。

“援道入拳”是武当拳术的基本原则,个中包含与老子思想有关的拳理。道家哲学固然为武当拳术文化发展树立标志;然而,武当拳术的特征,除了哲学意义之外,尚有一些关乎生理结构、既不离技击而又与养生发生密切关联的重要元素,那就是“丹田”。

由丹田生发的技击力量,同样是养生的根源。本文对武当拳术所谓“养生为本技击为末”的说法作出修正,取而代之是“养生与技击二而一、一而二;它既养生又技击、既技击又养生”。这个说法的立论依据,源自老子思想的“橐龠效应”。

一、 手段与目的

很多人持有这样一种观念:能够技击伤人的功夫,都不与养生发生关系;具养生功能的功夫,只会跟演练缓慢、呼吸匀细的太极拳类发生关系。持这种观念的人大多认为,技击本身具杀伤力,被击倒的固然谈不上甚么养生,击人者的目的务使对方受伤,既然是击倒之术,也同样谈不上养生。我们尝试换另一个角度,从道家思想的看技击与养生的关系。

道家思想主柔,《老子》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及“天下莫柔弱于水,莫之能胜”等思想观念,“柔”之于技击,是一种天人合一理念,柔之能胜刚,是万物互维关系的道理。以“柔”为技击手段确实是武当拳术沿用不已的基础理论,而“柔”是否就是武当拳术的特征呢?这个讲法虽然未至于似是而非,但确有不足之处。

具备道家哲学的功夫,是不一定能够养生的。李小龙的武学,也有不少是从老子思想启导开来的;李小龙只把“道”渗于拳理之中,他的“拳道合一”是一种哲学境界,谈不上养生,事实上,李小龙年寿三十三,以他的年寿来谈养生的确欠奉说服力。从技击角度说,若以柔为拳术的必然手段,是不合理的。技击的目的既然是击倒敌人、或避免被击倒,那么,刚与柔(刚劲如南拳、柔劲如太极拳)、长与短(长手如通臂拳、短手如咏春拳)等技击手法都是一种工具,并非目的。这些工具都不是必然的。如果我们硬要把“柔”设定为必然且最高的技击手法,那逻辑便有问题。天下拳术种类数以千计,有些的确以刚取胜。这方面的例子尤多,洪拳、白鹤拳等便是。很多洪拳老师傅还着重硬气功的演练,极具“少林特色”。                             

回头看道家,它讲天人合一,要顺其自然,讲柔讲化,问题是,技击看来似乎与养生有别,它要从击倒目的物的角度去追求技击之法,从这个目的施展出来的绝技,不一定是柔是化,也不一定要天人合一。养生作为一个目的,是寻找维持并延续生命的方术;从这方向想下去,它又似乎不必借技击来求取。所以,我们若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形态或以“柔”去表达武当拳术技击上的理论根源,未免不能自圆其说。

看来,技击本身与养生没有太多的关系,或养生与技击根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持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不过,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我们要看清楚问题所在,首先要从武当拳术文化发展方面去了解。

正如武术是一个总称一样,武当拳术也是一个统称,只不过它是武术下面的一个子集,阐释出具备“武当特色”的拳术。本来,武术的发展就是技击文化的发展,武当拳术的发展也不过如此。不过,在历史漫长的递变中,道教文化经过多方面的结集与融汇,武当山所承传的武术及修炼功夫,已被插上具备道家思想与传统道教修炼的一个象征旗号。

道家思想源自老庄,道教以内丹修炼为主体。曾在武当山留下修道遗迹的如吕洞宾、陈抟、丘长春、张三丰等都是声名显赫的道教人物,他们都留下丰富的内丹修炼之术。另一方面,他们之中亦有不少是武功高强的武术大家:吕洞宾有剑术,张三丰创太极拳等。武当山传承着声名显赫的高道,他们为道教留下的修炼工夫,大部分是关于得道成仙的内丹道及养生服饵之术。那些宝贵的内丹功夫,是根据目的意义设计出来的——通过内丹修炼臻至得道境界——神仙。拳术则不同,本来拳术的目的是技击,我们可以说习练者可以从拳术里引发修炼的提升、从而达至天人合一。严格来说这只不过是拳术的副作用。我们不要忘记,以静功打坐来臻致成仙的机理,并不单从天人合一的境界形态上说,更重要的,它能从实际的炼气功夫循序渐进地改变身体素质。这才是庞大的、具说服力的内丹学出现的原因。打坐炼气有养生效能是不容置疑的事。动功“炼气”也有同样的效能,而且,动功对气的运用更为直接——我们不能无气生力。问题是怎样炼而已。纵使说技击是拳术的目的,若在动作中,对气的运用也同样做到有如静功炼气的效能的话,那么,拳术同样也有养生功效。我们说打坐中炼气是目的又是手段,那么,在炼气方面有所掌握的武当拳术也同样是目的又是手段。讨论至此,我们可把问题简约为“武当拳术是否在技击应用上具有炼气的内容”。以下我们将会展示出:武当拳术与打坐炼丹一样,可以造就“真炁”。


二、 丹拳合一

拳术的技击功能主要在于四肢的运用,如何把四肢运用自如从而在格斗中得心应手,必须要讲求法度。武当拳术一方面注重养生,另一方面具有领导内家拳内气运劲之特色。很多人认为武当拳术以养生为本,以技击为末;甚至现在紫霄殿的年青一代武当拳师也有如此说法。只练套路而不练搏击者比比皆是。笔者对这种锻炼态度和对武当功夫的看法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武当拳术的特色是:养生与技击二而一、一而二,它既是养生又是技击,它既是技击又是养生。当然,你可以说它以养生为本,而这似乎是不需争辩的命题。一切动功,只要动作不超过肢体的承受和心肺负荷的能力,都在“流水不腐、户枢不朽”的前提下生发养生功效。这是一个广义的理解。问题是,武当拳术怎样把养生与技击拉上关系。如果说此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话,那么“技击本身也是养生”是怎样说下去呢。这必须从武当拳术在丹田的运用上进一步了解。

值得留意的是,武当拳术的发展是与内丹文化融合的。单是这个元素,就足以令武当拳术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由于内丹工夫讲求内气的演炼,而这个“内气”,包括有形之气和无形之“炁”。作为动功的武当拳,四肢的动作基本上由下丹田发动,而一般的“真炁”又从下丹田开始萌生,所以,我们说这个内气是与炁有关的。

所谓“下丹田”即脐内三寸,两肾底部、腰椎第二节下命门穴之内。静功打坐所炼的“真炁”就在此区间出现,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说打坐时入了“定”,就是进入了“玄牝之门”,又叫“玄关”。入定以后,气机一动,真炁萌生于下丹田,内丹功夫便从此开始。动功虽然是指四肢的运动,气机的发动也必然从下丹田开始,人体的结构本来如此,不论你动不动。只是,这个微细的“感动”在打坐静态时比较容易感受得到,在人体活动时却不太明显罢了。

内家拳特色之一,是以腰为轴,力发于根。我们细心想想,以腰为轴的运动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其实,腰间所动的,除了前文所说的气机发动之外,还有软组织的运动如胸长肌、梨状肌、前腹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股沟韧带、臀大肌、腰髂肌、括约肌、平滑肌等的拉伸。这些肌群的拉伸,将为小腹提供一个犹如风箱的效应。

老子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张三丰《太极拳论》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这都说明人体制造力量的来源,是靠一个“橐龠”发动开来的。橐龠就是风箱。

内丹学认为,这区间就如一个可以炼出丹炁的炉。我们的小腹是一个封闭的虚间,那是一个小宇宙、一个炉。这个小宇宙跟天地大宇宙一样,可以引动气液升降,气机发动则动而愈出,且循环不息。天地间的气液之所以能升降不已,永恒地运化,就因为天覆与地载构成的橐龠所带来的效应。人体以腹为炉,是因为它“虚空”,通过小腹的鼓荡,气便在“风箱效应”的情况下产生。这个“气”,不单指人体有形的气,它更有无形的炁的含义。所谓有形的“气”,即为我们身体所有活动能量的根源。所谓无形之“炁”,便是“元炁”,是一切有形的气的根源,人与生俱来就有“元炁”。 “真炁”与先天“元炁”性质一样,只是真炁要通过修炼得来。内丹所追求的便是这个无形的炁,又称“丹”或“丹炁”。如果说动功的一切能量是靠有形的气造就,而无形的“真炁”又同时能够在这区间萌生的话,那就是武当内家拳“丹拳合一”的重点所在。即是说,当我们演习武当拳术的时候,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丹炁”的萌动,并在动作中如何引发无形之炁萌生。

三、  丹炁启动的玄机

炼气文化历史源于上古,现今考古文献中,最早的记载古时炼气的珍贵史料是战国时代的《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之所以重要,第一,它被刻在玉佩上而为铭文,反映出它得到高度的重视。

第二,笔者认为,它并非一般的呼吸行气之术,而应该是内丹修炼的初始文化。我的理由是,这里强调的,正是无形之炁如何被引发出来的工夫。原铭文是:“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机舂在上,地机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将行气分作九个阶段:“深”、“ 蓄”、“伸”、“定”、 “固”、“萌”、“长”、“退”、“天”,其中要注意的是“定”、“固”、“萌”三个阶段,而三个步骤中又以“固则萌” 最为重要。

所谓“萌”,应该理解为“有东西萌生”。若它是一般的呼吸或吐纳工夫的话,出呼入吸,它是不会出现新的异象、不会有“萌”的讲法。现在,“萌”被强调出来,当然是指有形呼吸之气以外的东西了,亦即是说,有形之呼吸导引,在这一刻将有质变而造就“真炁”的“萌生”。我们日常所呼吸的气,是有形之气。后期的内丹学告诉我们,有形的气经过身体的造化可以变成无形之炁。当有形之气储备充足,身体便能产生质变,通过“气多能生液,液多能生气”的体内造化,无形之炁即真炁便会萌生。这句“固则萌”的意思也在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工夫的做法是:深深吸气,导引至小腹,气息定住,心数三至五秒,然后小腹自会感觉充实,腰肾之间出现一股暖流,徐徐往上升。内丹学名之为“真炁”,此炁继续演炼,便阴尽阳全、“阳神”朗耀而达神仙境界。然而,“阳神”必须从无形的真炁开始。

《行气玉佩铭》所提到的“固则萌”,反映了气的变化已由外而内、由有形进入无形的阶段,所萌者是炁。整个行气工夫,是要把小腹所蓄存的呼吸之气,经过定、固,萌生新的炁。由小腹气足至真炁萌生,再让气循任督输布下去,就相当于后世所讲“丹田的作用”。这里虽无丹田之称,实已用上内丹功法。其“天机舂在上,地机舂在下”是天覆地载,阳到天而不能升,阴到地而不能降的循环之理,它蕴藏大小宇宙同途的天人相应思想。

根据以上几点,《行气玉佩铭》基本上具有内丹炼气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单是肢体动作的功夫、不像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一类的导引术,而是一种追求内气的工夫。

笔者试举另一例子, “十六锭金长生诀”。十六字诀是:“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十六字是炼气养生的重要法门,历来备受重视。

十六字中值得重视的是“一吸便提”。所谓“提”,就是把两窍紧收。就因为这一收,肛门及下阴一带内里的括约肌群便紧张起来,牵连到下腹肌肉也被绷紧。根据辞意,炼者实时有“气气归脐”的效果。

明冷谦《修龄要旨》的注释是:“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气)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可以见到,气自下腹生起,存之于脐下,又沿背之督脉行走,上达头顶泥丸宫。这工夫具有非比寻常的神效。“如有痼疾,见效尤速。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形体变易,百疾不作,自然不饥不渴,安健胜常。行之一年,永绝感冒、痞积、逆滞不和、瘫瘟疮毒等疾,耳目聪明,心力强记,宿疾俱瘳,长生可望。”由此观之,内丹修炼的所谓丹炁,确实从下腹起始。

传统内丹以下丹田为坤、为腹。张伯端《悟真篇》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西南就是坤方。坤为腹,丹田也。诗文指出真炁必从下腹丹田产生,又云“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天地合”是靠“橐龠”的封闭虚间所造就,此虚间需要“封闭”才生“黄芽”、才有“甘露”下临,要它封闭,就必须把橐龠底部的两窍微收紧束,营造“橐龠效应”,使天地乾坤之象转化至坎离之象之变换得以完成,继之产生动能并使气液循环不息地运化。

此处“坎离交”是随着“天地合”之后所出现的结果,也就是“十六锭金长生诀”所云“水火相见”,钟离权《灵宝毕法》称之为“交媾龙虎”,又称“采药”。这工夫主要是封闭两窍、束勒阳关。《灵宝毕法》的交媾工夫是:“神识内守,鼻息绵绵,以肚腹微胁,脐肾觉热太甚,微放轻勒;脐腹未热紧勒;渐热即守常,任意放志以满乾坤,乃曰‘勒阳关而炼丹药’。”束勒阳关可以加强丹田气感,其表象为热。丹炁的出现主要来自营造“橐龠”的一个重要动作“束勒阳关”。

吞步,左手执按敌人来拳,手腕右掌向上提托,同时束勒阳关以爆发短劲断其肘关节.JPG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