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震摔跤界的天津“四大张”
2018-04-27 15:15 来源:中跤网作者:中跤网
605912
分享到

早年天津跤林高手层出不穷,尤以跤场里无人不知的天津四大张颇负盛名。这四大张是张鸿玉、张连生、张魁元和张鹤年。其中的张鸿玉在当时可谓执全国跤坛之牛耳,发跤界津魁之先声。他们在为津门屡获荣誉的同时,也为天津乃至全国培养出了大批摔跤和柔道人才。 以技取胜的天津跤 据全运会冠军、原天津市自由式、古典式摔跤队总教练。

1_140107114006_1.jpg

早年天津“跤林高手”层出不穷,尤以跤场里无人不知的天津“四大张”颇负盛名。这“四大张”是张鸿玉、张连生、张魁元和张鹤年。其中的张鸿玉在当时可谓执全国跤坛之牛耳,发跤界津魁之先声。他们在为津门屡获荣誉的同时,也为天津乃至全国培养出了大批摔跤和柔道人才。

以技取胜的“天津跤”

据全运会冠军、原天津市自由式、古典式摔跤队总教练时金刚介绍,摔跤在早年间是全国各地都喜闻乐见的体育娱乐项目,新中国成立前国内有四大“跤城”,分别是天津、北京、保定和济南。天津的摔跤能发展得如此兴盛,部分原因是清朝满族皇室喜好观赏摔跤,皇宫内养了大批摔跤高手。晚清时期皇室没落,无力再支撑此雅好,这些摔跤手逐渐离开了皇宫,其中一部分人来到百里之隔的天津,也将摔跤这一体育娱乐方式在天津传播开来。

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天津是个“聚”来的城市,天津人接受外来事物能力很强,而且又勤快好练,很多人都深深地迷上了摔跤。再加上天津人悟性强,学会了摔跤的技法后,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改良创新,开创了“天津跤”的摔法。“天津跤”又称“技术跤”,跟当时满族的“力量跤”相比更重视摔法和技巧。跟当时满族魁梧的跤手相比,无论力量还是身体素质,天津人都会逊色几分,所以舍力量之短取技巧之长的“天津跤”常能在对方还没近身的情况下,几招就将其摔倒在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有很多供百姓观看跤手切磋的跤场,如南市“三不管”的张树森跤场、河东地道外的李长贵跤场、河西的杨小田跤场等等。有的跤场有几十名跤手,观跤者把跤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甚至整个跤场都被围个水泄不通,可见当时摔跤扎根天津的土壤之深和天津人对摔跤的热爱程度。

“津京不过跤”缘起“四大张”

“四大张”是好友,为首的张鸿玉早年习武练拳,而后转为练摔跤,师承当时天津著名跤手王昆山,练成绝技。曾击败摆擂逞威的沙俄大力士费拉耶夫,摔败日本天皇卫队总教官、风靡全日本的柔道名家牛岛辰熊,被誉为“一代神跤”。张连生自幼师从洪德山学习摔跤,数年苦练不辍,技能高超,常以“狼掏”、“捆羊”、“踢毽儿”等绝招制胜,体力过人。张魁元又称“大老九”,早年以拉煤搬运为生,后从师学习摔跤,利用力量大的优势,融合摔跤技巧,形成了“钩子”等独特技法,多次与高手较量获胜,名震一时。张鹤年则是位名满天下、享誉豫东的武术大师。

早年间跤界尽知“津京不过跤”的说法,此说法源于“四大张”和“天津跤”的一战成名。

据张鸿玉长子张砚春告诉笔者,其父曾讲述过“津京不过跤”的由来。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张连生经常去北京“天桥”的跤场练着玩,当时北京最有名的跤场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沈友三(音)的跤场,一个是宝善林(音)的跤场,人们常称之为“沈三”和“宝三”。这两个跤场都是高手如云。“沈三”的跤手以“细胳膊跤”见长,即武术跤,“宝三”的跤手以“粗胳膊跤”见长,即力气跤。

有一天张连生找到张鸿玉商量一同去这俩北京跤场切磋,张鸿玉欣然前往。两个人围着场子转了两天都没有下场,而是仔细观察各位高手出招套路。第三天两人终于下了场子,在“沈三”的跤场上,两人按照事前商量好的,先由张连生上台,捡起跤衣,开门见山:“哪位是沈友三?”沈友三答道:“先过了我大徒弟这关。”于是张连生和大徒弟上台对垒,两个人将近四十分钟没见跤,台下围得水泄不通,连观跤百姓给的卖艺钱都没人敛了。甚至连“宝三”的人都过来看热闹。待发现对方破绽时机成熟之际,张连生一个“狼掏”把对方摔倒在地,全场从鸦雀无声瞬间喝彩鼓掌。第二跤张连生故技重施又轻松拿下。当时摔跤规定是三跤两胜制,张连生拿下了这局比赛。张鸿玉很是欣喜,上台替下了张连生,和“沈三”的跤手们开始“车轮战”,最后把整个跤场的所有跤手都摔倒在地。

后来双方拜为把兄弟,共十三个人一同结拜,就有了“津京十三友”的跤坛名号。既然大家已成兄弟,从此便立下规矩“津京不过跤”,而“津京十三友”中的这“四大张”的名号也因而享誉全国,将天津在摔跤界的地位推上了顶峰。

诞辰百年 桃李满园

据时金刚教练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成为全国摔跤运动的中心,各地的运动员纷纷慕名来天津学习,内蒙古的跤手僧格,山西的崔富海、张毛青,还有他本人都拜在张鸿玉先生门下。张鸿玉为本市体育事业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组建了天津市摔跤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赛、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以及全国运动会上包揽了大部分第一名和金牌,同时也培养出了如李银山、杨子明、王恩信、王怀宝、贾福才、蒋学义、孟广彬等大批运动健将和优秀运动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柔道进入中国后,很多选手和教练转练柔道项目。即便如此,中国式摔跤依然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内容仅用于行业交流,如有侵犯权益,请及时告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