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拙力的问题前先要说明一下人体的机构。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通常会看这个人胳膊腿有多粗,粗壮的四肢上生长着硕大的肌肉,而且通常裸露在外,毫无疑问成为力量的象征。
但人的力量来源不仅于此。
人的腰胯是一个肌肉更加密集发达的区域,运动学上称之为核心力量区。这片区域有个特点,就是较小的运动幅度却能产生极大的力量。相比于手臂超过140°的活动范围,人日常很少将腰胯扭转超过40°,但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这两个部位产生的力量可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于是话题回到拙力上,武术所谓的去拙力,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发挥腰胯无与伦比的核心力量。
(在郭云深的拳法理论中,他认为人刚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都能充分发挥核心力量,但是后天因素使人对这份力量的利用效率降低了。)
因为人胳膊腿有力,于是打拳踢腿的时候就更想使用四肢的力量,手臂或者腿上会用很大的力,腰胯核心力量的存在感则被弱化。
这样会有什么结果?
当然这样打出去的拳踢出去的脚也有很大的力量。
但肢体活动还有一个特性,运动幅度很大,同时也很容易疲劳,当人用很大的力连续做多次动作后会很快感到疲劳。
而且肢体用力会变得僵硬,导致速度的降低。在瞬息万变的实战过程中,机会稍纵即逝,这样磨叽的拳脚很难打到人,况且对体力的消耗也很大。
于是,老师们会强调,让学生们练习的时候放松,不要用力,不要用的是四肢的力,目的是将以肢体为主导的运动模式转变为以腰胯为主导。
形象一点,以打拳为例,在打拳之前身体放松,然后迅速发动,在即将接触目标的一瞬间才用力绷紧,使手臂成为一个整体,而使用扭胯送肩的力量将手臂送出去,实际上真正发力的幅度非常小,就像腰胯扭一点那么小。
看专业拳手打靶,他们的手臂都是不用力的。我一开始对他们的拳不屑一顾,认为这种胳膊放松软绵绵的拳不会有多大杀伤力
直到有一次我到武馆上了散打课,教练说我练的有问题,要点我一下。然后我就被那种“软绵绵”拳揍得开始怀疑人生。
靠核心力量发动的攻击杀伤力十足,而且这种发力方式有相当的合理性。
因为肢体绝大多数时候处于放松状态,所以疲劳感会很弱,相应耐久力变强,能发动的次数也多了数倍。腰胯因为活动幅度小,本来就不容易疲劳。实战中能比对方坚持战斗更久也是实力的象征。
而且由核心力量发动攻击时重心下坐,能更好的配合步伐,就像移动的炮台,保障了人的机动性。
所以武术才如此强调去拙力。然而去拙力是很困难的。
相比于日常生活中想都不想就随自己意念转动的腰胯,肢体力量的存在感实在强的太多了,现在突然要求让人忽略这股存在感,根本是强人所难。
于是有了很多方法帮助人来感受这种运动模式,比如站桩。一些传统拳法用站桩的方式让人来寻找这种身体运动的“规矩”,如浑圆桩、三体式。这些桩的要求都是放松站的,没有一个是要求绷死力的。
所以站桩图的是站个明白,明白如何更好的发挥已有的力量。
而有另一种拳法另辟蹊径,采用慢练的方式,无限放大这个运动过程,让人更加细致的感受这种运动模式,那就是太极拳。慢练也是为一个明白,当明白了以后,自然会是电光火石。可惜绝大数人还糊涂着。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权益侵犯,请及时知会本站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