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承侠义骨,拳育少年魂 ——记五行通背拳传承人刘延朝的少儿武术传承之路
2025-07-18 17:49
98
分享到

中华武术的璀璨星河中,张策/张喆五行通背拳第四代传承人刘延朝以拳为笔,在公园的风霜雨雪里书写着别样的传承篇章。曾祖父大梢子棍里的侠义精神,经奶奶讲述在他心中点燃火种,而他更将这份精神注入少儿武术教育,让古老拳术在孩子们的拳脚间焕发新生。 


图片1.jpg


陕北窑洞的油灯下,年少的刘延朝听奶奶讲曾祖父刘怀明的故事:清末民初乱世,土匪围村时,曾祖父握一根大梢子棍(也称太祖盘龙棍),独守大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棍影翻飞间震慑数十匪徒。“冷兵器会过时,血性不能丢!”少年攥紧拳头,侠义种子就此埋下。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让他自幼痴迷武术的刚健、沉醉历史的厚重,更对中医情有独钟。文武兼修的底色,为他日后的武医之路埋下伏笔。  


转机出现在疫情期间的地下通道。那天,他偶遇张策/张喆五行通背拳再传弟子孟庆俊先生。前辈一记“拍掌”破空而来,掌风未到,气劲已让他肩背发麻——这正是通背拳“九节贯通”的精髓!孟庆俊见他肩肘腕自然流转、暗合拳理,当场断言“是块好料”。刘延朝深知遇上了真正的传承者,长跪不起求师。孟先生感其赤诚,将通背拳的基本功法、核心拳理、拆拳要义及刀枪技法倾囊相授,从“沉肩坠肘”的起势到“通肩达背”的发力,从五行掌与五脏对应的医理到实战中的攻防转换,无一不细致点拨。这份完整传承,让刘延朝终于摸到了武学的根脉,也让他下定决心:要把这融合非遗精髓与武医智慧的通背拳,传给更多孩子。  


图片2.jpg

图片3.jpg


这份决心在特殊时期迎来了考验。疫情让武馆关闭,刘延朝索性将道场搬到公园。零下十度的雪地,少年们单衣扎马步,眉梢凝霜花,脚下积雪被体温焐出湿痕;三伏烈日下,“吊腿晒背”的古法,竟让孩子的腰椎旧伤悄然痊愈。有家长见孩子拉筋时汗如雨下想中断,少年却倔强摇头:“师父说立秋筋骨就锁住了,现在正是脱胎换骨的时候!”晨练老人成了固定观众,模仿招式的孩童主动拜师,刘延朝始终坚持“不回访、不劝说”,让真心向武者自然留下——公园的风霜雨雪,本就是成长最好的淬炼。  


图片4.jpg


在拳脚起落间,武术早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少年们的生命修行课。起初,少年们偶然撞见刘延朝在木人桩前演示 “吊腿晒背”,他口中喝出的拳诀 ——“摔掌属金应肺,拍掌属木应肝,穿掌属水应肾,劈掌属火应心,攒掌属土应脾” 带着中医智慧的拳理,与少年们接触过的传统文化奇妙共振。那些融合了古老智慧的招式与唱念,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叩开少年们对传统武术好奇的大门,让他们心底想学武的渴望,如春日新芽般蓬勃生长,迫不及待想跟着刘延朝,探寻这武术传承里藏着的更多奥秘 。

 

公园场地虽无雕梁画栋,却藏着最本真的武学精髓。从曾祖父的梢子棍到孟庆俊的“拍掌”,再到孩子们翻飞的拳脚,刘延朝让通背拳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那些晨昏拳影里,既有招式传承,更有侠义与坚韧生长——这或许就是武术传承最动人的模样:不必困于庙堂,只须扎根人心,便能源远流长。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31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