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背景下高校武术“模块化”教学改革新途径
2018-11-14 15:17 来源:《知识-力量》5中 作者:胡文浩
30221
分享到

摘要:文章通过对武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打造新形势下武术项目优质化特色教学。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教学改革;教改策略


学校武术教育是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员技能,塑造健全人格”三大目标,是国运昌盛,国脉传承的基础。而武术课堂则是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必要途径。然而,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存在诸多诟病,与武术教育目标失之交臂,武术教学问题从根本上在于教学理念的合理采用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理设计。进而导致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长期存在[1],高校武术课堂学生拥有武术之热情却对武术课堂止步不前。学校武术教育责任之重大,肩负着健康促进、人才培养、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基于此,探究武术模块化分组教学改革路径,以此适应新教改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1、新教改的具体内容

新一轮武术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中、小学全面开展。此次“课程教改”以全新教学理念代替以往教学模式,逐步显示出其效果。新的“课程教改”并不是对旧的教学模式彻底否定,而是把持着两千年武术传统文化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优良元素,进而内化成自然。

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来完善传统教学方法和形式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大势所趋,时代使然。“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是如今武术教改的整体理念,“一拳一校、打练并进、求道融合、德艺兼修”是武术教改的具体思路。“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是武术教改的改革目标[2]。由此可见,新形势下,武术教改的思想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了一校一拳在高校中的独立地位,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优势,选择一个学校所在地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拳种进行武术教学,有利于促进各地方特色拳种进入校园,促进武术的多样、活态传承[3]。创建适合本校学生能够通融达贯的特色拳种。注重校本课程研发利用,为学校武术内容的延展和创新提供动力。二是强调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与传承,注重文化培养观念。三是注重武术的功效性,练习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并重,照顾全面,发挥特长。四是重申了武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突出其重要地位。此次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是实现学校、老师、学生三者有效融合、相互促进,为武术教育事业改革发挥不竭力量。

2、模块化教学整体布局

因材施教,学生精细化分组教学。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针对学生入学前习练时间,习练程度不同而产生技术掌握水平差异,所授门派教练不同而产生不同动作习惯,思想观念也略有层出。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也有所差异,直接表现为一般运动技能常识化差异和难度动作的演练程度,然而这些差异化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面对同年级同专业学生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目标该如何安排,才能使大家都能够有效地去学,齐头并进得到拔高呢?由此来看,通过学生精细化分组,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可将学生大致分为启航班、拔高班、尖子班、拓展班等组别,有助于学生专项技术的掌握和专项技术高效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技术学习的自信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差异化问题。

术业专攻,教师模块化分组教学。根据武术专项技术形成的规律,对擅长不同专项的教师进行模块化分组,比如按照不同武术拳种类别或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训练组,竞技项目组,传统项目组,现代项目组,形成各优势领域的教研小组,让每个学生接受最传统最专业的项目教学,教师也在各自领域精益求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考核评价体系,阶段性考核,对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技术情况,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对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资源进一步整合,有效发挥各自教师的专业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团队在该领域技术精湛,科研领先,打造武术项目优质化的特色教学。

术与道的全面教育,德与艺的综合评价。术是指具体的技能与方法,道通常具有多重意义,既不仅具有人文法则的意义,还具有宇宙法则的意义,是宇宙天地的普遍规律和万物共同的数理关系[4]。术与道二者密切联系,想通相融,又在情理之间互相渗透不断内化,只有通过对术的研习探究,熟悉掌握才能实现道的驾驭,以道御术,然而武术教育中所提及的“术”是指“武术中的技术,战术的方法及其应用”,“道则是武术自身的内部规律,高于武术技术的深层内涵,以及指导学习武术的根本规律”[5]。

 然而在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术与道的相对权衡有矢轻重,重术轻道的格局依旧无法打破,武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它广泛吸纳融知识、精神、教法于一体,只有术与道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武术充分实践,形成完整体系,如果仅仅只将武术技术看成武术的全部,将会严重失去武术教育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因此在学校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起德育发展体系,自我定位,找准方向。在武术教学内容方面,要求精炼细致,以更多时间和角度体会武之道,注重经典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适度增加哲理、美术审美、动作延伸方面教学,加强课程规划,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连贯性与科学性,只有术与道的有机结合,互通互融,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良多,达到武术教育教学的实际目的与功能。

 新教改重新确立了“德艺兼修”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中“德”是习武之人所注重的内在规范,“武德”“德艺兼修”是习武之人长期以来的重要指南与基本要求。武德一直以来也广受众人重视,成为学校武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权衡标准,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教学中关键在于缺乏对武德的评价标准,重视了“艺”与“术”的考核衡量,却忽视了对“德”的评价,从而使武德教育步履维艰。教改背景下的高校武术教学不仅要加强对德育的教育,更需要加强研究指导和制定相应的武德教育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通过考核评定的形式促进武德教育,强化武德教育教学目标。

教改背景下高校武术“模块化”教学改革对武术教学多个方面和维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武术战略格局的发展和形成要求学校武术教育教学调整课程设置,大力开发武术校本课程,通过“模块化”分组教学,结合武术教育教学新环境和发展趋势,探索武术教学模式。“术道融合,德术兼修”既是对教学内容全面规定,又是对教学评价综合性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2]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

[3]张峰,赵光圣,吉洪林.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

[4]朱汉民.儒学的多维视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5]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定分割线.png

后台微信.jpg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