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武林俗谚“拳打不知”
2018-07-29 22:10 来源:中国功夫史
28109
分享到

timg.jpg

“拳打不知”是戚继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在武术界广为流传,经常为拳家所称引。此话出自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4《拳经捷要篇》,原文是这样:“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戚继光一开头就用了“俗云”两个字,说明此话由来已久,至少在戚继光以前就已经被拳家当作口头禅了。接下来“是迅雷不及掩耳”一句,是戚继光对“拳打不知”的解释和引伸,点明“拳打不知”的核心是快,只有超常的速度,才能使对家茫然不知。“不知”主要是指对家的状态,也指我的战术效应。

以快制敌是戚继光《拳经》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理念,其实也是中国古典武学的一条原则。

戚继光将徒手搏斗的技艺分成腿、打、跌、拿四个类别,他又对这四个类别的技术要点分别做了描述,就是分别用一个字加以概括,如同画龙点睛。具体说,腿法的要点是“妙”,即“腿可飞腾而其妙也”,跌法的要点是“猛”,即“颠翻倒插而其猛也”,拿法的要点是“柔”,即“活捉朝天而其柔也”,而打法的要点则是“快”,即所谓“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此处,“披劈横拳”也是对各种打法的概括。“披劈”是指用掌臂砍击的各种方法,“横拳”应是名词,也可当动词用,引伸为各种拳法。《拳经》有“装腿横拳相兼”的句子,证明横拳是个常用词,本义约同于拉拳或立拳等。戚继光在这里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切拳法的要害集中到一点上,就是“快”,是迅雷不及掩耳般的快。唯其如此,才能造成“拳打不知”的效应。

以“迅雷不及掩耳”形容拳法之快,是戚继光从古代兵学典籍中借用来的,此语出于先秦兵书《六韬》军势第二十六:“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迅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是因为犹豫必定造成迟疑不决,造成行动迟缓,从而或丧失机会,或打击不力,都会招致“反受其殃”的后果。显然搏击也是这样。所以吕望强调“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虽是兵家之言,而用之于徒手白刃之斗也是同样的道理。迅雷之击出于“一决而不犹豫”,即所谓当机立断,然后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只有如此,才能使对家在茫然不知所措中归于失败。

在《拳经》三十二势的前言和图解文字(诀)中,戚继光也多次强调这个“快”字。比如《拳经》一开始讲到拳法的几点原则时,他说: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下轻固,进退得宜。

timg (1).jpg

此处的“手法便利”四个字,本义就是讲手法要灵活要快捷,这是一般坊刻本《拳经》的文字,在一部叫做《武艺要法》的明代武术典籍中,这四个字是“手法利捷”,显然,“利捷”两字更传神,更准确,很可能是《拳经》的原貌。足见戚继光讲了“手法利捷”,又讲“拳打不知”,前后的意思是连贯的,是有意强调。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拳法用于实战的诸多技术因素中,戚继光认为速度是第一位的,反之,没有了速度,便不可能有最佳的打击效果。

戚继光还在三十二势非常有限的图诀文字里,不断通过对彼我双方态势的描写来强调“快”的重要性。比如七星拳势;“饶君手脚快如风,我自有搅靠劈重。”抛架子势:“左横右采快如飞,架一掌不知天地。”高四平势:“高四平身法活变,左右短出入如飞。”“快如风”是言彼,“快如飞”、“出入如飞”都是言我,此外诸如“快腿”、“快脚”等也多次出现。总之,研读《拳经》时我们不难感悟到,戚继光将彼我双方的搏击活动置之于瞬息万变的境域之中,而彼我双方在斗智斗勇的搏斗中,最重要的是以速度上的优势取胜于人,以快捷活变的手段获取更多的先机,得到更多的胜算。“快”是搏斗者共有的技术条件和战术理念,但谁更快些,谁更会更好地运用快的手段和制造快的机会,谁的胜机就更多一些。

拳家比试,克而胜之,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如以长制短、以巧制拙、以强制弱、以勇胜怯等等。然而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是以快制慢,即以速度胜敌,这就是拳家所谓“决打慢”,也就是戚继光的“拳打不知”,二者在道理上是一致的,只是戚继光的语言更多一些理性内涵。快是原则,实战表达则往往有不同情况,有速度上的不同,又有运用中的变化等,但必须清楚,戚氏所说的“快”是指绝对的快,指最大限度的快,方式是“迅雷不及掩耳”,境界是“拳打不知”。以其极快,对家猝然不知所从来,故挨了打还茫然不知其所以挨打,此是以拳法较量者的最高境界。戚氏《拳经》有“他受打必定茫然”,正其谓也。诸艺莫不同此。马凤图先生常说“疾上又加疾,打了还嫌迟!”亟言快无标准,无极限,任何人都不可设定程度,不可以有满足之感,即使是以快占优,还是嫌迟嫌慢,恨未能再快一步。唯其如此,才能使对家茫茫然无所感知也。

快是法则,是前提,至于快的灵活掌握和巧妙运用则是战术,是手段,这里面也颇多机巧,须悉心探研,以达“轻快巧捷”、“快慢并用”之境。正因为拥有绝对快的实力,于是才可以创造亦快亦慢、或快或慢的变化,也会出现从容相向、以慢制敌的妙趣。此处切记,快慢之间,快是绝对的,慢是相对的,快是纲,慢是目,快是根基,是实力,慢是枝梢,是妙用。以慢制胜是偶而的,而且必是在快的前提下从心所欲,偶一用之,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是时时事事都可以得到的效果。晚近以来,养生拳家往往以“内家”自诩,专讲以慢制敌,将偶获成功的例证铺陈夸大为具有普遍价值的法则,将推推搡搡中的一些游戏技巧,尊崇为“技击之道”,此是中国拳法发生变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但追从者日益增多,几乎形成了某种理论上的强势,根本原因在“竞技武术”以舞代武另搞一套,许多民间武术爱好者并不认可。对抗性竞赛活动又起步甚晚,发展迟缓,与“竞技武术”又互不搭调,造成理论上的空缺和偏向,于是许多人不免沉缅于“以慢制快”的技术追求中,出现了中国武史上不小的理论误区。


二维码.jpg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