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武术爱好者和家长,对武术的理解跟我们不一样,有点“传统”教学的味道,强调要吃“苦”,比如下面这句很典型:
“小孩练,也要因材施教。真正练武,是要把先天精气固在筋骨关节内的,这才是童子功。将来的柔韧性爆发力会保持到老。练的时候孩子会很苦,但是好师父教,只会更强壮,不会伤身体。这种苦算是精神的初步锻炼。”
如果家长们真相信这句话,以为吃苦再加上好师父教,孩子先天精气就能固在筋骨关节,因此逼着孩子吃苦,那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功夫缺乏了解了。
为什么在少儿武术训练乃至体育训练中,只要是逼着孩子吃“苦”,就一定是不对的,就一定会让孩子在成年之后出现身体问题。
轻的比如说“膝盖”问题,天气一变,人就成了瘸子,重的比如说“心脏”问题。这些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苦练的时候,可能还真看不出来,而是出在他们成年之后,隐蔽性更强,更需要我们家长们警惕。
就像现在很多运动员,退役下来,一身是病。当然他们是西方模式体育训练了,所以上述吃苦说法中又加上一个“好师父”,那是不是东方功夫修炼中,有了好师父,让孩子吃苦就是对的了,就不会产生问题,就“只会更强壮,不会伤身体”了呢?
这种说法迷惑性很强,如果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受到当今一些中国社会习俗的熏染而认同“吃苦”的话,很容易被这种说法所迷惑。
文化和习俗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随地吐痰可以称作中国人的习俗,但绝不能算作中国人的文化,文化是要讲道理的,岂能误将习俗混同于文化?
凡事要讲道理,既然我们不提倡在少儿武术中实践“苦练”,那我们就要把里面的道理讲清楚,讲透。
这个道理就是“身体记忆”。我们的身体也是有记忆的,我们让孩子练武,是让他感觉到手、感觉到腿,感觉到身体在空间的变化,及其中的乐趣,那种身体的舒服感,让他们记下来。
这是我们对“童子功”的理解,记下自己少儿时的身体舒服感、愉悦感,童子功就完成大半了。
将来,他们成年了,工作、生活,诸事劳累了,但是一回想起少儿练武术时的那种兴奋劲儿,舒服劲儿,所谓的“元气”就回来了。
我们这些未曾练过武或者练武时间不长的成年人的那份感觉,跟孩子习武的感觉完全不同。
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的武术教学原理呢?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用成年人的武术教学方法,来硬性作用在孩子们身上,而是要重新考量?
其实,教学的原理是相同的,不光是武术,其他教学,数学、语文、音乐之类在此方面都有同理。
因此,如果不是让孩子记忆武术中的愉悦身知,而是让孩子在武术训练中吃“苦”,行么?
就体育界现象来看,很多运动员退役之后伤病很多,其实就西方体育训练方法来看,他们也大都是强调:孩子在13岁之前不吃“苦”,就是悠着练,悠着跑。
东方功夫确实有特殊之处,但是,逼着让孩子在武术训练中吃“苦”,也一样会制造成年之后的身体问题,甚至更重,不光是膝关节这种筋骨损伤,甚至能把心脏病锻炼出来,这是现实中一些武术门派里都发生过的事情。
为什么呢?就是“身体记忆”,你逼着孩子吃“苦”,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在“身体记忆”中吃下一颗“定时炸弹”,小时候很可能看不出来,长大才发作,越用功越能吃苦的孩子,可能受的害越大。
人的身体细胞,时刻在新陈代谢,成年人的身体细胞,早就不是小孩子时的了,早不知道换了多少代了,但是,“身体记忆”这种信息,却能长存。
这就是我们对少儿武术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让孩子练武术,练的是那份“意兴”,那份“武术精神”,详推用意究何在,健康。
健康,并不易得,健康也分层次。武术中技击能力有层次,我们谈养生,养生里的健康也照样有层次。少儿武术训练,在身体记忆中留下愉悦感,让那份小孩子时的身体感知,通过武术而更好地记忆下来,会对他们成年之后的健康起大作用。
五势梅花桩韩其昌先生的弟子魏巍老师说,中国人又把武术称为功夫,是很有道理的。就是微火慢用功,细水长流,磨出功夫来,不是两三月训练就去打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