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宝典》是假,这些才是真的武术文献
2018-08-26 07:09 来源:中国功夫史
54156
分享到

4ffce04d92a4d6cb21c1494cdfcd6dc1-113.jpg

如果路上有位乞丐跟你说,维护世界和平这个任务就交给你,“这本《如来神掌》秘笈是无价之宝,我看与你有缘,收你十块钱,传授给你吧”,你会不会心动?学习武艺之前,我就多次期待这种周星驰《功夫》式的桥段,砸到我面前。天晓得眼前那位拿着《如来神掌》的人不是洪七公,自己不是第二个郭靖呢。

当然这都是臆测。《如来神掌》未见得是真货,但武术“秘籍”历史上是有的。文献上班班可考,都躺在图书馆里。

哪些文献能被算作武术文献

武学来源于古典时代冷兵器的战争,但又与宏观的军事理论有些区别,所以《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未见得可视作武学的范畴。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也是武术家的马明达先生说过,古典武学承袭的是战国时期的“技击之学”(《武学探真·“武学”浅论》),是非常精辟的。用最通俗的话语讲,武学研究的应该就是用各种技巧、器械,怎么一对一把对方击倒的学问,光是力气大块头大还不够。后来大约是为了战争需要,陆续融入骑、射、驾车等内容。顾颉刚说,先秦著名的“六艺”里,除最后两门“书”、“数”外,其他四门都跟战争有关,那我们看“礼”、“乐”、“御”、“射”里,属于武艺的成分也起码占了一半。

东汉的《汉书‧艺文志》里,专列“兵书”一类,“兵技巧”部分列出了班固当时所能见到的武术著作,共13家﹑199 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有著名的“剑道三十八篇”,以及“手搏六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算是目前所见著录的中国最古的武术著作。

在此之前还有没有武学文献不好说。太史公说过一句,如果缺乏了“信仁廉勇”这四种品德,就不能“传兵论剑”。从语法上看,这里面的“兵”和“剑”,有可能也是若干部武学系列的著作,虽然都已亡佚。

相似的还有《隋书·经籍志》里记载的《马槊谱》,也已亡佚,但其中梁简文帝的序言倒是保留在《古今图书集成》之中。文学家简文帝在那篇武学著作的序里写得也是四六辉映:“雕衢与白刃同晖,翠眊与红尘俱动”,想来是于对战格斗没什么心得的人了。不过就凭书名及时代推测,这书里的功夫应该是马上骑射一类,算是萧梁时南人学习北人先进军事的教科书。可惜这些书籍,都已久不传世。

一直到宋、明、清,冷兵器时代从逐渐兴盛到褪去喧嚣,武术也因军旅的取用,经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武术从军旅到民间,又从民间逐渐失传,早期绝大部分武术文献也未能留名。今天传世的拳谱,只能展示明清以来的武术面貌。即便极少数如《角力记》等宋代遗珍,也是只有文字没有图谱,还原难度甚大。

所以,若单讲“武术文献”,只能从《啸旨》、《角力记》开始,经历明代入清的《纪效新书》、《剑经》、《手臂录》诸书,就到了晚清民国的各种国学、太极书目。从有迹可循到成为绝响,算来也不过三四百年的事情。

这么说来,一个博大的武术气象,在文献缺乏的残酷现实下,似乎面临崩塌。文献既不足征,那只能有一条材料说一句话,很难讲出一个“源远流长”的面貌。这也是传统文化“拥护者”所不愿看到又无法改变的事实。

4ffce04d92a4d6cb21c1494cdfcd6dc1-117.jpg

明代武学第一人:戚继光

早期武术文献尽管数量寥落,质量却是本本精华。古代版刻印刷的成本高昂,要让一本武艺典籍反复印刷达到流通效果,还进入公私藏家的目录记载,这种武术书籍必须有别样的价值才能做到这点。

从这点上看,武学史上最为夺目、也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谱文具存的武术著作——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卒谥武毅,明代重要将领,生平最彪炳的功绩是东南抗倭及戍守长城。尽管研究表明,明嘉靖间骚扰闽粤的不尽是来自日本的侵略军,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未见得准确,但他维护一方安宁,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同时,戚继光可以算作文献足征的第一位、也是最卓越的古典武学家。通俗地来讲,他不仅个人有功夫,懂武术懂练兵,还通晓排兵布阵,临阵应变,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将星。

戚继光早年总结浙西练兵与抗倭成功的经验,写出十八卷《纪效新书》。最初版本里讲述了带兵打仗从选拔将兵到武器选择及阵法运用各个方面的内容,属于典型的军事书籍。但其中的第十四篇《拳经捷要篇》,是篇经典的明代武艺精品。

说它经典,首先是图文并举。此前的武术文献当然也有文字存世的,单独表武术动作的图像也有过——前辈西北武术学者已经尝试通过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内容,还原出“敦煌拳”的形式,但配套图谱却一直没有出现。古人没有视频记录,所以于武艺而言,准确图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戚继光虽然个人很懂功夫的品类,但他心中对个人武艺并不是太看重。如同他在《拳经捷要篇》篇首讲的:个人拳法只是活动筋骨用的,“似无预于大战之技”,对战争不起决定作用。这个见解,比当日的天下武术家都要清醒和客观。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世界,所谓个人武功高强、以一挡百,那只是一种修辞方式——怎么可能“挡百”呢!在奉调长城抵御蒙古后,戚继光对《纪效新书》做出了修订,又留下了个十四卷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这篇武学名篇《拳经捷要篇》给删了,就是因为那篇文字对军事战守,帮助不大。这就是大军事家的眼光。

但大师如戚继光,确实在那篇《拳经捷要篇》里,汇集他涉猎的最经典的步战拳法,吸取来自各门各派的精华,编出三十二路长拳,配上图谱与拳诀。这三十二路长拳的动作,几乎涵盖了日后流行中原大地所有拳法的重要路数。比如今天红遍大江南北、大有等同于中华武艺本身之势的太极拳。且不说动作来源,就连招式的名称,有些都直接沿用拳经中的名称,如“懒扎衣”、“拗单边”等等。但是太极拳近期所编诸多拳谱却几乎从未提及其与戚继光《拳经捷要篇》的关系,殊非武史原貌。至于《拳经》之中如“伏虎式”、“旗鼓式”等的动作与明代小说如《水浒传》中的描写印证之类,限于篇幅,当另撰文论述。

戚继光最后郁郁而终,但他训练出来的戚家军义乌兵,却长期作为明军主力驻守长城诸关。尤其到了万历三大征之朝鲜战役时,这支队伍在朝鲜打出了声势,不辱戚将军的威名,更为朝鲜半岛留下了一部练兵国防的大著作。据说浙兵初到朝鲜,发现那边的官兵除了射箭,别的本事一概没有。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浙兵将领如骆尚志等,依《纪效新书》体例,敷衍出一部大书《武艺图谱通志》,将所有当时能见到的长短兵法,悉数保留下来,反而比中原流传的武学典籍更加丰富全面。

骆尚志编辑《武艺图谱通志》时还参考过后来另一部武艺百科全书——茅元仪的《武备志》。晚明是中国古典武学最高峰,同时代其他的武学著作,也都是武术文献史上的名篇,如戚继光的战友俞大猷的《正气堂集》中关于武术的记载,大古文家唐顺之的《武编》,蓟镇游击将军何良臣撰的《阵纪》等等,皆为武术文献中的扛鼎之作。

双手刀法

晚明时期的武术史,除了有多位武术家军事家整理基本拳法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步战兵器日本刀,并演练出符合战场的刀法。晚明时,日本刀又被称作单刀,又因其双手握持而称作双手刀或双手带。最先这刀当然是倭寇从日本带到战场上的。

晚明刀法革新,最早应始自抗倭卓有成效的戚继光,他在《纪效新书》第十二篇“短兵长用说”中引用俞大猷的《剑经》时,已经有过一定描述。不过真正将刀法使用理论行之著述的,要算是徽州人程宗猷了。程晚于戚继光,也曾经遍访名师。他将自己四种武学著作《少林棍法阐宗》、《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合起来,出版时取名《耕余剩技》,大意是这些功夫都是种田之余的本事,一股云淡风轻的味道。到了近代,浙江吴兴人周由廑取家藏版本重印,改名《国术四书》。

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取法的就是日本的单刀,刀约长三尺八寸,刀柄也有一尺二寸,是今天普通人看来不怎么趁手的兵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战法。不过刀太长确实有问题,所以程宗猷《单刀法选》第一式,就是“你我拔刀式”,意思就是你拔我刀,我拔你的,虽然合乎情理,却有莫名的喜感。经典刀法招式并不繁多,但非亲自操练不能体悟,略引于下:

4ffce04d92a4d6cb21c1494cdfcd6dc1-119.jpg

在明军初次遇到这种来自东洋的武器时,几乎是无法抵挡的,因为长刀的长度、强度、锋利程度构成的杀伤力,注定了几乎还停留在木杆器械阶段的明军在遇到正面搏杀时一筹莫展。

戚继光强调训练短兵、尤其是单刀时,就非常注重配合阵法来演练,最著名的就是他自创的“鸳鸯阵”。它的核心就是内部大枪,外围配合双手刀和弓箭手。在短兵相接的步战格斗时,最具杀伤力的长、短兵器组合,就是大枪和双手刀。

晚明刀法发展到清初,衍生出对付长兵的刀法,这在清初武学家吴殳的《手臂录》中广有体现。

吴殳是明末清初太仓人,跟陈子龙、吴伟业等复社才俊为一辈人,因当时学风的关系,他其实一开始是个典型的文人,爱作诗,爱集社。晚明“谈兵”的风气很浓,但没几个书生原意真的苦练,这里面由玩票而最终变成专业的人物,只有吴殳。他的老师是抗流寇殒身的武学大家石敬岩,石公所重,就是大枪和单刀,都是晚明以来武艺最为上乘者。吴殳在清初整理出自己习武的心得,取名“手臂录”,实际上也是体现自己的武学特点。

这套书在晚清武学复兴时被重视,大枪与刀法都对后世广有影响;可是,反而是“反清复明”的时代,由于缺乏相关武术素养,这种“重武器”没有派上大用场。这让人不得不慨叹,高手常有,戚继光不常有。

清朝以来的沉寂

灿烂的十六十七世纪中国武学,因明清易代戛然而止,随之而来就是各种武学文献遭到禁毁。除极个别军事著作为官方所藏外,民间武艺图谱几近湮灭。乾嘉时代稍稍有些松动,太极拳最早的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记载中的。著名武术史家徐震先生关注的苌乃周及其武学,也出现在这个时候。

接下来的数十年间,中国大地开始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民间的武艺也趁着“以武犯禁”的风气,开始重新抬头。然而除了一些早期武术著作得到挖掘外,各种粗制滥造的攀附之作也在市面上泛滥。最典型的就是各式太极拳书籍里,各种附会张三丰与道教的传说,这与其真实源头——王宗岳与陈家沟渐行渐远。

马明达先生在《漫谈武艺古籍》里提到,1980年代初国家体委发起过全国性挖掘传统武术典籍的活动,收获颇丰,多为民间抄本。马先生曾亲身参与,但坦言有价值的其实并不太多。他认为,明代的武艺典籍如《纪效新书》、《手臂录》的价值更为突出,而今天武学文献的研究,未见得如前人期许的那样,有哪怕一点点进步。甚至,距离民国时期民国文献武学创立者唐豪先生,及其《中国武艺图籍考》及补编所达到的学术高度,仍有距离。

好了,历史上的经典武术文献介绍完了。那么在当代社会要成为武林高手,需要读哪些武功秘籍呢?请点击“阅读原文”,看看我们为各位少侠准备了哪些行走江湖必备的武功秘籍。


二维码.jpg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09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