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翰:对双方优劣势态转化点的把握谓之“合”
“引进落空合即出”这句话有三个意思。首先是“引进”,其次是“落空”。引进就是让对方进来,不与对方顶抗。但是光引进还不行,还必须使对方落空,这样才能达到目的。一般对方进攻的劲力都是对着自己的身体的,希望通过打击你的重心,使你跌倒。所以,你必须要使对方的来力落到空处,打不着你的重心,破坏不了你的平衡。第三个含义就是我们要重点讲述的“合即出”。
这里的“合”是引进落空后,让对方所处的劣势与我所处的优势相合。太极拳的基本战术是后发制人,被攻击者往往是从劣势转化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然后反败为胜。如果对方进攻的优势没有减弱成为强弩之末,我还没有处于优势地位,这时是不能反攻的,勉强反攻,就会造成两力相抵,结果是力大者胜。所以,这里的“合”字就是反攻时机的恰到好处,也就是对方的优势正好转化为劣势,而我正好从劣势转化为优势。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我才能转守为攻,把对方发放出去。准确地把握这个转折点,是非常重要的,早了不行,对方还有余力,还能抵抗;晚了也不行,对方会有所调整,你也不能很好地获得进攻效果。所以,把握住这个转折点,就是“合”。这个“合”不仅是劲路上要合,时机上要合,距离位置也要合。总之,“合”就是对我从劣势转为优势,对方从优势转为劣势这样一个转折点的把握。把握好这个转折点,也就是相合了,这时快速出手,就能战胜对方。
当然,高手在实战中,这个转化是非常快的,“引进落空”与“合即出”几乎是一个动作,也就是所谓的“化打合一”。我们在分析太极拳的化与打时,把它叙述成了上述的两个过程,这只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合即出”呢?
首先,必须下功夫练拳,而且是在太极拳理论的指导下练拳,对太极拳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要熟练掌握,打下很好的太极拳基本技术基础。
其次,要多实践。这里的实践不仅是单独练习套路,更重要的是练习知彼的功夫——推手。要多推手,多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散手,还要和拳友多切磋,多研究。“引进落空合即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战中要能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平时千百次的实践,使自己的身体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才能做到“我也不知玄又玄”的神明境界。过去的太极拳高手,都不是仅仅自己练拳,他们师兄弟之间经常互相交流,经常实践。实践出真知,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真正把太极拳功夫练上身。
当然,太极拳练习者多如牛毛,但是成为高手者则如凤毛麟角。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多是以健身为主,研究技击的人是很少的。其他的项目也是如此,普通练习者很多,真正能攀登到高峰的很少。所以,我们一般的太极拳习练者也没有必要练出这样的神明功夫。即便是想追求这样的功夫,真正成功者也是少数。
另外,这个“合”字与“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内三合”“外三合”的“合”,意思是不一样的。开合的“合”是指动作、内气、意识的收缩、团聚,“内三合”“外三合”的“合”是指动作、神意的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是指敌我双方的“合”一一合什么呢?就是对敌我双方优势转换的转折点的把握。把握好了,就是合住了;没有把握住,就是没合住。引进落空,是先决条件,没有引进落空,就没有后面的“合即出”;但是,即便是引进落空了,你自己却没有调整好,比如站位、劲力等没有处于合适的优势地位,也就是没有合住,你也还是不能“合即出”——把对方干脆利落地发放出去。
曾乃梁:“合”是进攻,“合”是整含,“合”是叠加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是《打手歌》里面的句子,它主要讲的是太极拳推手攻防的原理。“引进落空合即出”是太极拳克敌制胜的法宝,是太极拳独特的方法,是它区别于其他拳种的地方。长拳是以快制快,南拳是以刚制刚,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如何做到“以柔克刚”呢?就要引进落空。“引进落空合即出”体现了太极拳的技击特点,也是实现以柔克刚的法宝。
我认为,“引进落空合即出”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引”,另一个是“合”。引,是引诱、引导,有因势利导、诱敌深入的意思。在推手技击中,要求你主动引导对方的劲力,牵引对方。这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方主动进攻,你要引进对方,因势利导,使对方的劲力落空;另一方面,你主动进攻,对方格挡,你要转化对方的格挡力量,把对方的劲力引诱出来,这里蕴含着敌变我变,诱敌深入的意思。所以,引,有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引导,一个是引诱——你主动进攻,我引导你,让你落空:你不主动进攻,我引诱你,让你劲力出来,落到空处。
“合”,就是进攻的意思,就是合击对手,将其击出。另外,“合”还有整的意思。太极拳讲究整劲,不是局部的力量,是整体的合力,要求劲力“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是与其他的武术拳种一样的,都要求整劲。“合”,还有叠加的意思,是叠加的劲一一对方的来劲被我引化落空后,我的劲力叠加到对方的劲力上,落到对方的身体上,把对方击出。拳论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就是把我的劲力叠加在对方的劲力上,从而牵动对方,让对方失去平衡。
那么,我们在推手技击中如何做到“合”,实现“合即出”呢?
首先,在练习太极拳套路时,要有攻防意识。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为了健身练习太极拳的人没有做到,他们大多不明白动作的攻防含义,没有敌情观念,体现不出来太极拳动作劲力、刚柔、虚实的变化。这样练习太极拳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是,对提高太极拳的攻防技能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此,要想提高太极拳的水平,必须在练习当中能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能够体现出这种攻防含义。所以,练习太极拳,要能做到“引进落空合即出”,首先在套路练习上就要下功夫,要体现出太极拳的攻防意识,表现出劲力的变化。这样,在思想意识上不断强化自己的神经反应,以后在技击中就能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自如地做到“引进落空合即出”。
其次,要做到“引中求变”。在推手技击中,对方的来力有多大、多快,我都要随住对方,把对方的劲力引开,让它落空。如何让对方的劲力落空呢?重要的方法就是螺旋一一用螺旋缠丝改变来力的方向。如果一味地引对方的劲力,没有螺旋缠丝以改变对方力的方向,也就做不到引进落空,对方的劲力就会完全落到自己的身上,也就无法实现后边的“合即出”了。所以,要做到“合即出”,就要做到“引进落空”。古典拳论中说:“或柔化,或刚攻,因敌变,螺旋中。”还有:“太极练掤劲,劲要走螺旋。”这些都说明了太极拳动作走弧形、劲力走螺旋的特点,其目的就是引进落空,造成我顺人背的形势,然后才能“合即出”。
第三,要“合击进攻”。这就要求练习太极拳要劲力完整一气,形成合力,也就是周身劲力要能合上;还有要能和对方合上,把自己的劲力叠加在对方的劲力上。这就是借力打力。
第四,要“推手实践”。单练套路只不过是太极拳练习的基础,要想真正懂劲,必须练习推手。通过双人的推手练习,体验太极拳劲力的变化,建立自身的引化,平衡、发放等神经系统的反应。所以,推手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像游泳必须在水中才能学会一样,单人的假想练习,是很难真正达到懂劲的地步的。推手练习,不是为了争胜负,而是通过单推手、双推手、四正推手、大捋推手等等练习方式,训练自己的柔化,发放能力,体验棚捋挤按,采例肘靠等太极八法的劲力方法。推手时,要注意不能丢和顶,要粘黏连随,不丢不顶;要体会腰的旋转运化,体会胸腹的含展折叠,体会引进与合发。总之,太极拳的推手,就是为了训练懂劲的能力。练习时,最好有老师或水平高的人给你喂劲,拳友之间也可以互相喂劲。
赵幼斌:“负阴抱阳”即为合
“引进落空合即出”是太极拳技巧运用的方法之一。简单讲,是闪开或引化对方较猛较大的力,用我较巧、较小的劲取胜。关键字是“引”和“合”,两法联用方能奏效。引进的目的是避实就虚,是将对方较大的来势或优势(比作做千斤),通过我粘化的劲(比作四两),使对方产生背势而我变成优势,然后得机发放,就叫“合即出”。用歌诀的全句讲就是:“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合指合住劲,也叫拿住劲,就是在变化中能够协调,控制、整合态势,驾驭主动的意思。合劲不单指自我,也包括对对方的掌控,知己知彼,方能运化得良。但前提是要做到心能静,体能松,意能听,进而做到能粘随,能守中、能走化,能拿住、能收放,方称有“合”劲。
比如用推手来讲,两人搭手就要具备这样的心意和劲势,“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对方感到我劲态已占先,不知所从,这个劲就叫“合”。对方双手推我肘腕,我后坐掤引,若退之迟滞,易被人连根推出;若退之速飘,易被人挫根按倒;若我手软肘硬,易被人反关节打翻。这都叫“不合”,是松劲、听劲不够。若能不急不缓,不丢不顶,柔顺粘活,使对方无机可乘,就称之为“合”。若在此掤引捋化中使对方失重,我即可粘拿对方肘腕使对方前仆,或反关节打出,这种粘合引发的劲称为“合”。迟之对方走脱,没合住,就是“不合”。得机不让,迟之反受其害。我按对方,对方掤退,我没随上脱了手,称之为“不合”,能随上为“合”;若对方掤引捋化,我推进扑空,未能守住中定而跌,称之为“不合”;反之能守住中定未被捋化,或能随进走化使对方捋化落空,称之为“合”。总之,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不露自己背势而能顺、不为人制的应变功能,称之为“合”。由此能寻机,或能制造对方破绽而取胜的功能,称之为“合即出”。
“合中有开,开中有合”也是“合即出”的技术特点。比如我顺捋对方右臂向后,左手推其右肘向右前为开,但在发放时我右手不离彼手,助我左手向右前方推进,则为合劲。两臂开合有度,劲势始终呼应,也叫“合”或“合即出”。
上述这些“合”字的技术运用概念,也是太极阴阳符号内涵哲理的体现。如老子讲“负阴抱阳”,就体现了开合互寓,虚实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实说的就是一个“合”字。
“合”在拳论中多处出现,包括技法、身法、意识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它构成了练习太极拳的一个完整体系,集中影响到太极拳技的修炼层次和健身效果,还不能单就技术方法而谈合。
我们练拳时常说“用意不用力”,其“用意”的过程,就是寻找“合”的过程,是以高度宁静专注的神情来心感、体悟,调遣、培育使本来僵滞的、笨拙的体能,转换为松的,沉的、活的、巧的、快的太极劲过程。这种内功的训练,是与“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得到自然融合分不开的。“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是对行拳架的形体要求。手,眼,身、步配合不当容易散乱,直接影响到技击效果和健身价值,"内三合"的运动质量也打折扣,也是达不到“合”。
“内外相合”包含“内三合”与“外三合”的统一性和互融性。人身一宇宙,内外一太极。能达到“外之所形,无非内之所发”,应物自然,浑然相合,是我们追求技术状态的理想境界。
傅清泉:我对“含”的认识
太极拳习练者对于王宗岳所述之“引进落空合即出”耳熟能详,其中“引进落空”是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经典太极思想,然而对于“引进落空”之后所谓的“合即出”却知之尚浅。不妨在此梳理了解一下。
倘若太极的一招一式,如海浪一般潮退潮涌,则“引进落空”犹如退潮之水,意在打开城门,诱敌深入,“舍己从人”避之锋芒,在拳理上使对方之力无法施加到实处,在自身稳固的前提下,对对方的攻击顺势牵引,在空间上把对手诱入我方阵营,使之由主动沦为被动。我方不冒进,不对顶,四两拨千斤。
然而太极之智慧是在阴阳、进退,虚实中互为转换,潮退之后接着潮涌,黑夜过后日出大海,当引进落空后对方的攻击已由强弩之初变为强弩之末,防与攻的转换已悄然孕育。
太极的连绵不断表现在以退为进,为守为攻。退与守是进与攻的蓄势,当对方沦为颓势,无法驰骋之际,正是四两拨千斤,“合即出”的良机。
这里着重指明“出”的方式是合。什么是合?
众所周知,力的爆发须符合外三合与内三合。外三合讲的是结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般拳友都是认为是肩与胯合,但是事实上杨澄甫宗师传给我祖父傅钟文先生就是“肩与膀合”)。内三合讲的是意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万钧之力,合于一处,方能排山倒海,力拔山兮。
首先,合的技巧是心灵与身体的结合,身体的要求有严格的规范,外三合其实是融合在练拳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中,一丝不苟的精确,符合拳理的运动方能符合外三合。当外三合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习练者不自觉地体会到内三合的作用,意气为君骨为臣,做到内外高度的统一,“合”方是完整统一自然的。
其次,合的认识是不能孤立的,通常认为合的过程是劲的出发,故而把“引进落空”与“合即出”分离对立起来。其实,开合是互为前提,互为过程,互为转换的。“引进落空”一则是请君入瓮,以柔克刚,另一则的目的是为“合”腾出空间,蓄势备劲。打得开,方能合得拢。此理如泵的收放、人之呼吸,故而合的过程并非在"引进落空"之后,而是在“引进落空”的过程中徐徐孕育了。
最后,我们须知道“合即出”并非招式的结束。潮退潮涌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合与出的完成必须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完整,不能把自己也陷入强弩之末,所以王宗岳先师再云“粘连黏随不丢顶”,不丢顶方可保持自身的中正,不至于落入对方的地盘而丧失了自己的立场。所以“引进落空合即出”是滔滔之水的一次往返,当往返循环,进退自如,太极才是一真正的活水,动力之源,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细细品味太极的经典,体用太极的精华,让身体,灵魂成为太极,用道法自然浑然一体,则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