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传承者的“初心原点”
卢晓龙,西安高新区三十六小学武术教师、西安晓龙武馆武术主教练,自幼便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年少时,他怀揣着对武术的热爱,师承名门正派。2017年,由“中华少幼儿武术奠基人”、中国武术七段王天明导师的带领下,参加全国幼儿武术骨干教师公益培训。2020年又在中国关工委少幼儿武术二级执教人员公益培训中担任国培班四组长。这些经历让他深知武术传承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他以自身人格魅力和修养去影响更多人,让武术精神代代相传的决心。
二、用“温度”破解“武术难学”的密码”
卢晓龙深知,武术教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基础的学员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从站桩、踢腿等基本功入手,耐心地一遍遍纠正动作,就像对待刚学步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他曾遇到过一位对武术一窍不通的小学生,每次练习都显得十分吃力。卢晓龙没有放弃,而是专门为他设计了一套训练计划,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在他的耐心指导下,这位学生不仅掌握了武术的基本动作,还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卢晓龙则注重提升他们的实战能力和动作的连贯性。他会组织实战演练,让学生在对抗中不断进步。他还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性格和兴趣爱好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他会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训练项目,让他们在玩中学;对于内向害羞的学生,他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三、让武术“活”在孩子的课堂里”
卢晓龙坚信,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精神的培养。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从最初对武术的“不感兴趣”到后来“爱上武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有一群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对武术课充满了抵触,认为武术训练太累、太枯燥。卢晓龙没有强制他们学习,而是通过讲述武术的故事、展示精彩的武术表演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在武术训练中逐渐发现了乐趣。他们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以前总是生病请假的学生,现在变得强壮有力,很少再生病;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武术的熏陶下,变得开朗自信,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
卢晓龙还注重将武德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他教导学生要尊重师长、团结同学,遇到困难要勇敢坚强。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武术技能,更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意志品质。
四、武术的“另一种模样”
卢晓龙不仅在武馆教学中尽职尽责,还积极参与课外公益活动,将武术精神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他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演,向居民们展示武术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文化。在义演中,学生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居民们的阵阵掌声,也让卢晓龙深感自豪。
他还参与过一些关爱特殊儿童的公益活动,为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教授简单的武术动作。通过这些活动,卢晓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让他们明白了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一种传递爱与关怀的方式。
五、武术是“传”,更是“承”
卢晓龙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武术教练,不仅要教授武术技能,更要传承武术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杰出”的含义,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更在武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表率。他相信,只有将武术的“传”与“承”结合起来,才能让武术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