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2”教学模式的形意拳课程在武术教育中的应用实践
2025-08-20 10:33 作者:宋玉龙 杨慧
395
分享到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

为提高武术教育中的形意拳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将参加形意拳课程的50名晋中信息学院大二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2023年4月至5月,教师采用“2+2”教学模式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对照组学生进行教学。“2+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个教学周期内,每周固定安排4个学时的课程,其中2个学时为技术课程,另外2个学时为专项竞赛课程。

(二)教学方案

1. 实验组

针对实验组开展的教学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教学,第二阶段是竞赛教学。技术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扎实掌握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教学内容是五行进退连环拳中各种动作的名称及方法。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三段式教学法,即把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告知学生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采用讲解、示范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传授五行进退连环拳中各种动作的名称及方法。在进行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练习,细致观察学生的技术动作,如果发现错误,就及时予以纠正。在结束阶段,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身体放松活动。教学结束时,教师按照竞赛要求对学生的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进行考评。

竞赛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扎实掌握形意拳竞赛模式、赛事要求等理论知识,并在实战情境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教学内容是形意拳竞赛模式、赛事要求等理论知识,以及与五行进退连环拳相关的专项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这一阶段的教学大致分为小组组建、专项训练与竞赛实操、考评总结三个阶段。

在小组组建阶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名学生在担任运动员的同时,轮流担任赛事组织人员、管理人员、裁判员、记录员,以此加深学生对竞赛全流程的理解。

在专项训练与竞赛实操阶段,教师结合形意拳竞赛要求,安排专项训练内容,例如动作标准化训练、节奏控制练习、针对爆发力与协调性的体能训练等。训练结束后,各小组按照比赛流程进行内部对抗演练,教师在实战过程中对学生的技术动作、临场表现进行指导。同时,教师组织学生模拟竞赛流程,设立形意拳竞赛组委会,成立赛事管理组、裁判组、记录公告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等小组,各小组需要选派代表参与赛事组织工作。

在考评总结阶段,教师以竞赛运行主管的身份主持总结评比,对学生的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水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竞赛组织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并奖励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小组。

2. 对照组

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对照组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仅有技术教学一个阶段。对照组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实验组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同。

(三)教学效果测试方法

笔者将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协调素质作为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4个固定指标;将动作规范、节奏连贯、劲力充沛、精神饱满作为两组学生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测试的4个固定指标。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每个问题的答案选项都设定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4个等级,并且将“满意”和“非常满意”定义为满意度达标。笔者计算两组学生的满意度达标人数及达标率,并比较两组学生的满意度达标率。

笔者运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的数据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前后同组学生的数据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学生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其返回值为P。

二、研究结果

(一)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实验前,根据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特征,笔者对学生的力量素质(主要是爆发力)、柔韧素质(主要是肩、肘、髋、膝等关节的柔韧性)、平衡素质(主要是动态平衡能力)和协调素质(主要是进行动作转换时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进行测试。在测试指标选择方面,采用立定跳远测试力量素质,采用坐位体前屈测试柔韧素质,采用闭目单脚站立测试平衡素质,采用1分钟跳绳测试协调素质。将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录入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1可知,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协调素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实验教学的要求。

表1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

表格图

注:P>0.05,表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下同。

(二)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教学实验结束后,笔者采用同样的测试指标对两组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协调素质进行测试,将测试成绩录入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2可知,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协调素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2”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模式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两组学生的技术课教学内容大致相同。

表2 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

表格图

(三)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组内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由表3可知,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协调素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力量素质和协调素质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柔韧素质和平衡素质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是因为“2+2”教学模式不仅在技术教学阶段通过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练习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竞赛教学阶段通过一些专项技能训练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3 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n=25)

表格图

由表4可知,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协调素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练习也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4 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n=25)

表格图

(四)实验后两组学生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教学实验结束后,按照形意拳竞赛要求,教师要求两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40~120s)进行五行进退连环拳演练,从动作规范、节奏连贯、劲力充沛、精神饱满4个方面对两组学生的五行进退连环拳演练进行评分。各指标均以100分制评分。笔者将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录入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5可知,实验后两组学生的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测试成绩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可能是因为“2+2”教学模式不仅有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同的技术教学,还有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的竞赛教学,而竞赛教学能帮助学生做到动作规范、节奏连贯、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表5 实验后两组学生五行进退连环拳技术水平对比

单位:分

表格图

(五)实验后两组学生满意度达标人数及达标率对比分析

教学实验结束后,笔者对两组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由表6可知,在形意拳课程教学中,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达标人数及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而“2+2”教学模式比较有趣,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因此对学习充满兴趣。

表6 实验后两组学生满意度达标人数及达标率对比

表格图

三、建议

第一,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教会、勤练、常赛”“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等教学理念。这些教学理念能促使教师更好地认识“2+2”教学模式。第二,教师要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与“2+2”教学模式的优势,做到灵活运用、有效选择。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结构清晰、注重基础练习、便于教师管理等优势。“2+2”教学模式虽然在提高学生技术水平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教学结构相对复杂、忽视基础练习、教师管理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模式与“2+2”教学模式结合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31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