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校园武术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重要举措之一,能够夯实武术后备人才基础,提高习练武术人群数量。学校还可以通过名师授课和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武术文化并喜爱武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传承创新中华国粹,以此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
有学者着重于校园武术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芦胜男等认为校园武术高质量发展,第一点是要在武术课程中坚定对武术的文化自信,给予武术各项目传承人一定的助力,提高其待遇,调动传承人的教学积极性,这样能够为更好地推广校园武术创造条件;第二点是做好武术课程线上内容,让更多的受众可以学习武术课程,从而提高武术线上教学产品的供给效率。刘帅兵等认为校园武术课程的顶层设计,第一步是将武术教师师资力量补足,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的重要保障,占据着重要地位,身兼传播武术技能的责任,需要保证武术教师的数量,避免出现武术专项教师数量不足而让其他专业教师代上武术课程的情况出现;第二步是体现在武术课程的教材方面,要避免各教材同质化情况的出现,每个拳种都是风格迥异的,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在武术教材中应当将地方特色表现出来,这需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与审核;第三步是已在职的武术教师要继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定期参加传统武术项目培训,走进民间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汲取民间武术传承人所带来的武术精华,弥补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要善于使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推广校园武术,在上课的同时可以录屏,经过后期的剪辑和调整,做成具备体系的武术课件,借助各种线上课程软件对校园武术进行全面宣传。与此同时,大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是武术的历史渊源、武术的拳种和器械种类,还有各个拳种项目流传在哪一个地域,在当地传播的情况如何等等。所以,欲将武术课程的效率提高,就要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入到武术课程中,做到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相匹配,诱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关于武术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摆脱当前大部分课程的固定形式化,避免校园武术发展局限的情况出现。
武术集协调、柔韧及力量素质于一体,武德的培养能促进青少年具备尊师重道的优良品质,武术还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欲使青少年主动投入武术运动,培养其终身体育、终身武术的习惯,就必须做好校园武术的顶层设计工作,将校园武术的“核心目标”定位准确。长期以来,“身体素质目标”与“技能掌握目标”的主次问题一直是影响校园武术发展的核心因素。倘若将武术技能的掌握作为校园武术的核心目标,通过对青少年武术技能的训练,使青少年在练习与互相沟通、交流中养成对武术的兴趣,便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终身练习武术的意识。按照技能掌握目标的培养方案下,即便青少年脱离了校园武术环境,只要青少年的武术兴趣还存在,就会主动投入到武术习练活动中,不断学习新武术套路种类。长此以往,一批武术爱好者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武术运动当中,从而扩大武术的号召力、影响力,进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
校园武术场地一般由柔韧场地、演练套路场地和健身器材场地组成,柔韧场地需要有压腿的杆子。杆子的高度按层级设置,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柔韧程度来选择杆子的高度。压竖叉和横叉的垫板能辅助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柔韧水平。演练套路的场地一般是长度14米,宽度8米,厚度为0.025米,地毯底部可搭配木板和XPE结构或者是XPE卷材,地毯表面是一层毛毡地毯,颜色多为深蓝色。在这种专业的演练套路场地上训练或者比赛,有助于减少学生运动损伤的风险,为其提供一定的保护措施,而且这种地毯还具有少量弹性,可以辅助运动员完成一些技术动作,如:旋子转体720度和腾空外摆莲720度等难度动作,或在演练地躺拳时能够减少地面对学生胸腹部的反作用力,保护学生的五脏器官,协助提高学生的武术技术水平。健身器材场地所需要的专业器材较多,譬如手臂力量器材、胸部力量器材等都不可缺少,每堂武术课的后几十分钟都需要用到这些器材,用以提高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在抓好武术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安排专业武术场地人员,定期做好场地的清洁与维护。确保武术场地正常使用,不断提升场地质量建设水平,使校园武术课程与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在武术场地的周围可以设置观众席和休息区,在进行武术活动的时候便于学生和家长观看、互相沟通交流。设置休息区可以使学生在上完武术课后进行适当的休息,给予缓冲时间总结不足,帮助恢复身体状态。
想要发展好校园武术,良师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目前校园武术师资建设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方针。
第一,增加校园武术教师的数量。开展校园武术课程、校园武术活动,需要大量武术专业教师,因此推动武术教师聘用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建构优秀武术教师团队补充机制,扩充校园武术教师数量,为校园武术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比如,通过武术教师兼职的方式,盘活省队退役的武术优秀运动员,如果能够妥善地利用这个人力资源,就能够保证校园武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也为退役武术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作和生活的问题;同时还可与校外正规的武术培训机构达成合作,既能够增加校园武术教师的数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武术培训机构良性发展。
第二,提高校园武术教师的质量。确保校园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武术教师,提升校园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武术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例如,实行武术教师准入制度,对入职学校从事校园武术的教师实行资格准入制度。武术教师想要入职,须拥有武术教育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武术二级运动员及以上、武术段位制四段以上和武术二级裁判及以上的证书。若是拥有武术一级运动员以上的证书、武术段位制六段以上的证书和武术一级裁判以上的证书,可适当降低对学历的要求。同时,注重武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根据校园武术发展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借鉴优秀学校在武术教师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此外,结合本校武术教师的实际情况定期培训,每学期不少于1次,鼓励教师团队参加教学竞赛,对于高水平的武术教师一视同仁,以此不断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校园武术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未来武术事业的发展。要使青少年校园武术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建立校园武术发展专项资金,持续不断地推动武术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校园武术的发展需要各地方政府建立武术专项公共财政资金,给予校园武术发展有力的保障。再者,通过了解各地区的校园武术开展情况,将有限的资源适当地倾斜,把武术专项经费投入到校园武术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和参与程度积极的地区。全面提高武术专项经费的使用效能,避免资源浪费,打造“龙头校园武术地区”,发挥龙头学校的“名人效应”。要充分发挥武术特色示范校的引领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整体发展。一方面,组织武术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的学校向示范校学习成功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各校立足自身实际条件,打造特色武术精品课程。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既能扩大武术示范校的引领效应,又能夯实校园武术发展的整体基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瑰宝之一,其武德武礼所具有的育人作用,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将以武术文化为指导内化于青少年的心理和人格结构中,潜移默化的培育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
通过在武术课堂上教授中国武术技能和讲授武术历史悠久的文化,使学生们深刻认同练习武术、传播武术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以发展校园武术为重要抓手,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中华民族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王晓晨,乔媛媛,张峰.百年学校武术发展中的教育权力实践及其新时代走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03):361-366.
[2]芦胜男,马勇志,张继东.后疫情时期中国武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02):157-161+171.
[5]张长念,周德巧.民国时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武术“尚抑”之律的颠覆及当代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02):72-78.
[6]董刚,金玉柱,陈保学,等.民国时期中国武术的身体政治逻辑及其现代意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01):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