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与定位
2025-07-09 16:41 来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85
分享到

薛欣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   高永强   天津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武术教育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途径。关注其在学校教育中的生存状态,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然而从20世纪初开始的“土洋体育论争”到1915年武术正式被纳入现代学校体育教育领域,学校武术教育走过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时至今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民族文化符号”的武术日渐式微,学校武术教育还不能与国人寄予它的“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旨定位实现无缝对接,同时也遭遇了各种冷落而显得萎靡不振。这些都引来众多研究者对其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焦虑和苦苦探索。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诸如“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运昌盛与国脉传承”、“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等提法,但还是不能使学校武术教育摆脱“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


那么,如何在新时代通过武术教育重塑民族性格,增强民族凝聚力,在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当代社会发挥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可见“立德树人”是各级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工作。“调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形式。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课程的育人作用,并被反复地强化。但课程专业性得到强化的同时,其育人功能弱化的现象也日益明显,这与新时代对教育使命的新要求产生了背离。课程思政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课程思政”虽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提出,但其理念、价值可以贯穿整个教育体系。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武术教育、武术课程要抓住这一契机,把“武术”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力量,以充分发挥学校武术教育和武术课程思政的作用。


1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价值本源

孔子有“君子不器”的说法。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就已经明晰: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物,所以无论哪种教育门类,无论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有何不同,都应该秉承、遵循统一的教育理念,即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有某种技能和知识的专门“人才”,而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教育本身的价值所在。


课程思政理念正是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的时代回归,也是对教育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回应。课程思政是挖掘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兼顾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综合人文素养的熏陶。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


“课程思政”是“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这一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和理论引领,把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功能要充分彰显和发挥[4-5]。要把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到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提升实效性。也就是说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2 课程思政与学校武术教育的契合点

2.1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武术教育理念契合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首先是“全课程育人”,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6]。二是从育人的维度来提高课程价值,坚持社会主方向,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三是不但把各类课程中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地结合起来,还要正确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学校武术教育的理念就是在传授武术技艺的同时,对习练者实施“育人”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礼仪、武德、和谐等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的教育。可以说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视域下,“立德树人”与“武德”有着高度的同构性。武德主要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武德即武道”,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维护民族独立统一是武德最突出的思想特征,爱国主义为其极致。曾经的中央国术馆更是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武德倡导“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与和谐观念,也非常关注习武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命运和处境。武德教育中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见义勇为,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习武人的信条。而“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德艺双修、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等和谐观念,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简而言之,在学习武术时进行礼仪、武德等教育,可以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说学校武术教育的理念是学生主体通过武术这一活动习练方式,从思想上、精神上、理论上、行动上主动感悟“武术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与“课程思政”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并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合理地用于指导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校武术课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2.2 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与武术文化内容契合

课程思政的主要育人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培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关键是要建立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


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完美融合,如武术与传统哲学、中医理论、军事思想、美学、伦理道德等领域的深度交融。在这个意义上,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8]。而武术文化形态是否确立的标志就是能否反映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首先,武术中反映了刚健有为、入世进取的精神,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因为作为一种技击术,习练者要倾注一种勇武顽强和一往无前的强者争胜精神,而且武术在习练过程中,也要内外兼修的同时,养“浩然之气”。也就是说无论外在的技术还是内在的心态,都体现一种积极的刚健有为的精神。第二,武术文化中反映出伦理型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强调人是社会的人,重视人与人关系和谐和睦。武德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武术和中国文化犹重人际关系这一特殊人文精神的联系。其中崇礼也是武术文化伦理道德的基础。“礼”不但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某一时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进而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伦理、道德、礼仪、民俗和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教学以礼始,以礼终,也是学会守规矩的过程。第三,武术中反映出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的和谐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和谐,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在武术中强调外三合、内三合,不仅是动作上下、内外协调的技术要领和要求,更是武术的一种理论,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价值观决定的。


因此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术,更是道。道一是指法则、规律;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性。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因此,武术的育人内涵与课程思想的“立德树人”内容上是一致的。


2.3 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与武术文化教育主体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要让青少年一代从小就了解我们的伟大中华民族有着缤纷多彩的文化,以树立和保护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学校武术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术技艺和文化传承首先就十分重视对习武者品德的考量和修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是在悠久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培育与规范下,形成了习武者应“习武崇德”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志、品德与技艺的统一。青少年在学武、习武、悟道的过程中,不但炼成强壮的体魄、健康的身心、还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学校武术教育,不但可以促进青少年完善其个体整体性发展,还可以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9]。


3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凸显问题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活动形式载体,学校武术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武术动作的练习和体悟,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强化体能、提高运动水平,还可以把嵌入在武术动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通过学习和演练转化为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10]。而实际上中小学武术教育呈现出“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有名无分”的尴尬景象。大量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都体现出:学校武术教育在“地位缥缈”的无奈中生存,可以说是“一无是处”[11-13]。据2005年百余位专家在武术主管部门领导下进行的全国范围的调研结果显示: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有42.6%和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等同于武术,使得学生的武术认知越来越模糊[14]。中小学的武术教育仅仅把武术作为众多“身体运动”项目中的一项。高校开设的武术课多以套路或散打的技术学练为主,由此造成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令人开始质疑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取向[15-16]。


其次,武术的体育化内容和模式影响了武术文化内涵以及文化性在学校的传承。因学校武术教育实施中,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如何通过武术技术得以体现的研究,造成武术教育中的文化性在竞技化的过程中逐渐褪化,现今在学校中教授的武术都是空有体育的架式而无武术灵魂的展现[16]。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武术竞赛套路也已全面垄断着教学内容。身体教育成为核心,文化、思想、精神教育渐行渐远[17]。且现在的学校武术教育始终没有摆脱“体育”武术的视野,极大地缩小了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学校武术教育在越来越融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洪流中,却在传承传统武术教育及培养民族精神方面不断弱化[18-19]。


另外,由于武术的传承方式发生了改变等原因,在传承传统武术教育及武德、武礼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方面被不断弱化。在学校武术教育教学中,开放、经济的班级授课制基本取代了封闭、保守、单一的师徒传承制,学校武术中礼仪、武德等教育被弱化。班级授课制扩大了的武术的普及范围,在经济上也比较节省,但当今学校武术教育虽然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但主流是武术动作数量、难易程度,以及竞技、健身和功防意识的变化,对武术精神文化如礼仪、武德、文化等本质内容仍然是较为忽视的,武术教学并未将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培育等精华内容贯穿其中[20]。而在封闭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闭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师徒传承有着历史局限性,但这种传承方式却形成了千百个门派,各个门派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形成了武术文化的繁荣昌盛。同时,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却是本门的独家功夫,没有专门的教材、教学计划等等。更重要的是,师傅技艺的传承需要择徒,以及特别需要注意对徒弟德育的培养[21]。


4 量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与定位

4.1 学校武术教育需借当下“课程思政”建设需求进行强势回归

20世纪初学校增设了武术课程的初衷是因为长期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武”化教育缺失而导致中华民族“国民性”的改变[22]。1928年以后中央和地方国术馆的相继成立,武术也改称了“国术”,是为了“强国强种”,为培育更多的武术专业师资,更广泛地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21世纪初为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文件提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现今,学校武术更需要回应时代之需求,在推行课程思政教建设、弘扬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使具有东方感性特色的武术技术体系能够在西方理性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当中得以传承并发展壮大,要把武术教育提升到高雅文化教育行列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引领者[23-24]。


虽然武术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学校体育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影响下,在一切以不出安全事故为准则的片面导向下,学校武术一直在西方体育模式的“夹缝”中求生存,同时也被外来武技所“挤压”着,还不能完全担当传承中华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那么武术除了要改良自身的内容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外,重中之重是在时代大背景下,挖掘武术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借助于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制度和要求,重塑学校教育中武术教育。尤其是“尚武精神”的回归和“武”化教育加强。 “尚武”,按其字而理解就是“崇尚勇猛”之意,但“尚武”精神不是暴力、不是武力,而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尚武”精神是衡量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身体强健是优秀的“新民”必备素质之一,没有强壮的身体,再强大的精神也无处寄托。“尚武”的精髓在于发展身体并维持和助长其人格精神,武术教育是培养“新民”尚武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强化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关乎国力的强盛。尚武精神,好比一个人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缺少这种精神,那这个民族正在步入衰落期[25-26]。


4.2 学校武术教育需深刻挖掘中国武术的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的重要使命,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过程中,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文素养教育。中国传统武术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门教学内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魅力。通过发掘、整理武术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内容,并进行有效的传播,是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严峻问题就是解决青少年的信仰危机问题、人文素养匮乏的问题。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优势,以强大的民族精神感召力重振青少年正确的意志品质素质,教育砥砺他们的生命意志是重中之重。在学校中弘扬民族精神,可以通过武术课程教学渠道。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容渗入学生的思想。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武林豪杰曾经演绎了一幕幕生动感人的历史篇章。中国历代出现的英雄人物都出自习武群体。“大命治国安邦,小命护体防身”。通过挖掘这些人物和事例,可以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典型教材,加深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了解。虽然如今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武术教育所包含的深刻的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却始终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27]。


武术教育的目的是“做人”、“育人”,除强壮身体外,特别注重人的德行与智慧、气节与操守,提倡自强不息,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就像邱丕相先生所强调的:“深入地发掘武术内涵的民族精神,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则是武术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当代发展的价值定位,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资源和手段,也是武术教育大有所为之处。”[28]


4.3 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做好育人功能的教学设计

在学校武术课程教学中要做好育人功能的教学设计。将武术中的育人功能、价值引领作用贯穿到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中。除了要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外,还明确通过武术学习和练习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充分挖掘武术课程的思政内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首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从行“抱拳礼”开始。“未曾习武先学德”,任何一个习武者都要从“德”“礼”“让”开始学起。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先讲清楚“抱拳礼”的来历、内涵,逐渐培养学生礼貌、礼仪。在传授动作技能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把有意义的事情变成有意思的语言和故事讲给学生,以此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双脚一开阴阳初分,双手一搭阴阳相合”“立身中正,天人合一”,在教授太极拳等传统时,把其中蕴含的阴阳哲学思想和做人做事的道理结合动作分析给学生讲解,增强学生的规矩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次,教学方法手段上,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武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美感、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外,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帮互助以及武术中“师徒”传承的方式。如,充分发挥教师标准动作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精心指导;运用分组练习等方法,互相指导,改正动作,以增强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我们探索创新课堂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将竞赛、武术舞台剧编排引入考核,让学生利用音乐、道具、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故事为背景进行自我创作,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4.4 学校武术教育中要努力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校课程教育中的主导者,也是武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进行武术课程思政,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现在武术师资也是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教师无法胜任武术教学,缺少适宜的武术教学方法,很大一部分不是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武术学习的规律。关键是武术在体育的裹挟下不仅过滤了武术文化,过滤了武术教师的文化传授意识[29]。因此,在课题思政的理念下,在平日里要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转变教师重技术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充分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的时间进行讨论学习,充分发挥武德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有限的技术教学为主的课时内,采用合理有效的授课思路,将武术技术和文化理论进行合理的调度,对青少年的武术思政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同时也要注重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武术教育的联动机制。


总之,现在是一个传统文化发展最为繁盛的时代。这一点不仅仅存在于文化界,而更为火热的却是在学校教育领域[30]。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推介的文化责任。因为,对文化的关注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文化形成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点[31]。武术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且武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学校武术教育不但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而且可以在身体运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体悟“技术后面的文化”[32]。因此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状态和定位,必须要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宣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Z].2004-04-02.

[2] 苏华伟,王岗.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教育现象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2):85-87.

[3] 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探索研究,2018(4):44.

[4]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2.

[5]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

[6] 搜狐网.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EB/OL].(2017-03-20)[2019-03-06].http://www.sohu.com/a/129398832_488427.

[7] 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8] 吴永杰.“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传承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9] [12]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5):580.

[10] 张峰,闰民.学校武术教育的自觉与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57-58.

[11] 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84.

[13] 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6):90-95+101.

[14]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15] 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1-65.

[16] 刘彩平,徐伟军.整体思维视野下的武术及学校武术教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87.

[17] 温搏.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24-27+37.

[18] 谢业雷,李吉远.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文化选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6):101-104.

[19] 刘文武.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0):98-102.

[20] 李富刚,涂琳琳,季浏.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5):613-616.

[21] 薛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J].体育学刊,2009,16(2):105-108.

[22] 杨建英,杨建营,徐亚奎.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7):126.

[23] 赵岷,李金龙,李翠霞.身体:武术教育的原点与归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3):53-57.

[24] 李卓嘉,雷学会,王岗.学校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的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9):91-95.

[25] 李启迪,姜小平,黄婷,等.《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尚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5,36(2):63-67.

[26] 薛欣,梅杭强,郭彩云.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13,20(1):12-123.

[27] 刘祖辉.论新世纪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使命——弘扬民族精神教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6):123-125.

[28] 邱丕相.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1-4.

[29] 王晓晨,赵光圣,张峰.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3):198.

[30] 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6):90.

[31] 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2.

[32] 马文国.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当代教育使命[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60.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31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