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赋能青少年成长:价值逻辑、困囿和创新举措
2025-07-09 16:30 来源:体育科学研究
54
分享到

陈永辉  湖南警察学院警务指挥与战术系     马翠萍  湖南省委党校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新时代,广大青少年应从弘扬中华武术中构筑精气神,各中小学也应深入思考如何把武术文化思想通过学校教育传递到广大学生中去,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当前,武术教育在新时代的功能价值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重视。如,有学者认为武术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1-2]。还有学者提出武术教育对青少年在身体、技能、品行、人格等方面具有全人塑造功能[3]。总之,更多学者站在中国发展角度,高度认可武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因为中小学武术教学实践滞后,武术教育本应承担的塑造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中华精气神的时代使命却难以充分实现,武术教育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深入认知武术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时代需要,审视中小学武术教育困囿,做到以本体价值的深入认知推动中小学武术教育创新,赋能青少年全面成长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1 武术教育的本体价值

本体价值(Ontologigcal Value)作为事物发展“应该存在”“应该所是”的基础和最终依据,它是一种“价值承诺、价值理想和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目的性价值”[4]。它提供的是对于事物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的构想。因此,作为一种价值理想、终极性的价值目标,“本体价值是判断其他一切具体价值之合理性的最高准则和依据”[5]。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实践性的价值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本体价值。从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来看,武术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化文化”[6],教育人如何生存,如何通过习练顿悟“练身、用技、修性”的内在要求,达到修身养性、术道并重、内外兼修,最终适应于社会。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武术教育的本体价值就在于如何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以武育德,推崇中华道德

武术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体系的道德观念,历来得到一些军事家、教育家的重视以及广大百姓的认可。如,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7]明代军事家戚继光进一步指出:“夫如是而教养之矣,养将之德也,养将之材也,养将之智识也。”[8]道出了道德作为军事人才要遵循的重要素质的重要性。近代武术教育家张之江曾指出:“智勇强健了以后,假使没有武德作为基础,那么本领愈好,深恐为害愈大,学识愈高,为患作恶愈甚。”[9]更是道出了道德对习武人的重要性。以武育德,具体来说:


一是,明大德,以国家利益为重。武术中的大德主要体现在习武人面对国家民族危难时的民族气节上[10]。如,我国古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以及侠士王五等,还有明代浴血抗倭的少林僧兵等。他们不只武艺高强,更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英雄气节诠释了习武者的精神内核。


二是,守公德,维护公平正义。武术中的公德主要体现在习武人对社会邪恶的见义勇为上[10]。见义勇为是古代侠客义士行走江湖,立足社会的一贯作为,中华民族武林志士历来都非常重视“勇”和“义”,把“勇”和“义”视为行走江湖和立足社会的必备品质,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一直都得到广大百姓的称颂。如清初内家拳大师王来咸(字征南)好行侠仗义,常常为人报仇雪耻。“有致金以仇其弟者,绝之,曰:‘此以禽兽待我也。’”李白《侠客行》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些都是对古代行侠不图名,仗义不为利的武林人士道德形象的最好写照。


三是,严私德,为人谦逊友善。武术中的私德主要体现在习武人待人处事的谦逊和善上[10]。我国儒家思想历来主张仁爱之德,并一直主导着武术德行的发展,制约着习武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主张谦逊和善。如,苌家拳之《初学条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以至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又如少林秘典《绘象罗汉行动》之《短打十戒》强调:“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而《昆吾剑箴言》载“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等等。这些德律很好地诠释了习武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1.2 以武育智,推崇中华智慧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并发展,汲取了中国百家文化的精髓,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伦理学、兵学、美学、医学等多种知识成分和要素,形成了具有独立形态的思想体系,真实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以及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成了区分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11]。中华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生存理想、生存战略和生存策略,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关系的行为要求。从文化育人的本质来说,习武、练武也就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能更多地展现中华智慧。以武育智,具体来说:


一是,促进和谐观的形成,融入大众生活,和谐与共。笔者出身于湖南新化民间武术世家,20世纪80年代曾亲历当地授武习武演武的活动过程。每年农闲之际,或者寒暑假期间,当地拳师都会开展“教打”活动(1)。教打整个过程是辛苦而快乐的,辛苦来自操练过程的身心承受和拳师的严格;快乐来自自身体验、同伴闲谈,以及对耍拳的观赏。不论习武人,还是观武人,都能从习武演武活动中寻找很多趣味[12]。不同拳种套路通过不同人的演练,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与意蕴,为观者带来多元化的审美体验。诸如习武者对动作的掌握,对劲力的把握,对技击的攻防展示,拳友的交手,都能传递出功夫乐趣。而对习武者本人来说,除此之外,其对武术拳理、武术技法的参悟,更能让自己明白人生和谐之真谛。这符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的体育功效观点[13]。


二是,促进问题观的形成,客观认识事物现象,观言促行。习练武术,以“悟”为主,意在开发身体本能、激发身体表达能力,用正确的分析思维认识事物表象,感受现象后面的本质存在,进而建立包容之心、圆融之度,做到遇事不躁、大局为重;或汇聚胆识谋略、“察言观色”,做到遇事随机应变、积极应对。武学大师孙禄堂曾在《八卦拳学》一书中写道:“或指上而用之下,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打右,或指前而打后,或指此而打彼;或彼刚而我柔,或彼柔而我刚,或彼矮而我高;或彼动而我静,或彼静而我动;或看地之形式,伸缩往来分别而用之。”[14]形象地阐明了八卦拳的技理,也告诉了我们在习练八卦拳时,要通过对这些技理的理解,悟出规律,知道在动态变化的境况下采取不同的对策。持续习练将深化问题意识,促进身心行为协调发展。


三是,促进知行观的形成,知行合一,积极进取。武术来源于生产劳动,作为蕴含正能量的运动项目,其道德思想、生存理念与身体技术皆源自劳动中实践,体现了生产劳动中的勇敢奔放、吃苦耐劳等劳动品质,更是要求习武者心存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心态。如,武术谚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习武的一个武术常识,指的是习练武术,贵在坚持,冬不避三九,夏不避三伏。人们在常年生活劳作中认识到坚持三九和三伏天的适度练习,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既说明了训练时间上对时节选取的科学性,又是对训练行为上要求做到刻苦、有恒心的一个很好的喻示。武术的人文思想,以及不同拳种的技法、拳理,都是通过习练来练养习武者的心智与思维的,长久习练习武者才会对“身心”“知行”“术道”的同一性有一个较好认知。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贤纳士广告服务商务洽谈少儿公益

中国少儿武术网 Copyright © 2003 - 2024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5807531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

关注少儿武术公众号